• logo

程富陽》一本見證政戰史實的專書 ~《政戰風雲路》!

    【愛傳媒程富陽專欄】今日中華民國111年11日11時11分,在台北市國軍英雄館1樓宴會廳,復興崗文教基金會舉辦了場別出心裁,為一本《政戰風雲路》新書發表了記者會;主持人係由曾獲國安局派駐法國的政戰19期,也是籌擘該書及現任該基金會董事長的李天鐸親自擔綱。
    受邀的來賓有前國安會秘書長丁渝洲上將、前駐新加坡大使胡為真、前立法委員帥化民、政戰1期著作等身的吳東權作家、該書總執行編撰的政戰14期王漢國教授,及各界政戰之友與復興崗政校各屆校友,逾30幾桌齊聚一堂,共同暢述這本回顧政戰在臺灣達70年璀燦與幽潛兼融的歷史,並翻閱見證政戰在當前面臨危機困境與未來將遭遇的艱險挑戰。
回顧政戰時代定位似成懸案?
    事實上,每一個偉大的時代,總有它屬於自己一段多變詭譎的風雲歷史與角色。春秋時代有它「魂魄亦兮為鬼雄」的無畏襟懷;大漢王朝有它「大風起兮雲飛揚」的豪氣干雲;三國有它「千古風流人物」的氣概英雄;大唐有它「青海長雲暗雪山」撼守邊關的悲壯旋律;宋朝有它「怒髮衝冠憑欄處」北伐救駕的交織血淚;大明有它的「策杖只為圖雪恥」橫戈武將的百折滄桑;晚清也有它「去留肝膽兩昆崙」內外交迫的風雲驟變。
    到了民國初肇,革命軍北伐統一,再到對日抗戰,而後的國共內戰,這一連串的江河遽變;無論是孫中山「要把乾坤扭轉來」的恢宏氣魄,還是蔣中正「艱難革命成孤憤」的百尺堅韌,抑或是毛澤東「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獨霸寰宇的自喻,雖說都已具往矣!但畢竟他們都在歷史留下他們應有的一章,在累牘的史冊裡清晰刻鏤著屬於他們的一頁;而如今在臺灣,如何書寫政戰的歷史定位,卻似成懸案?
    回顧國民革命軍史,政工制度肇始於民國十三年黃埔建軍時期的「黨代表制」;先總統蔣公在國共戰敗撤守臺灣後痛定思痛,才有政工制度之重建,亦仰賴政工幹校校友數十年努力之下,穩定當年挫敗軍心,襄助國軍守護臺灣。嗣後,隨著國家環境與革命情勢的轉變,其稱謂、體制、組織及教育訓練等更迭,讓臺灣現今政戰能量與功能呈現「今不如昔」的現況;甚至從政治到學術界都興起一股政戰係屬舊日蘇聯共產制度的禁臠,是屬於「已逝的秋月」、「昨日的東風」,已不符新時代國防需求的論調,這種氛圍讓曾經劃過飛揚歷史的政戰光環逐漸褪色。
籌擘專書敘明政戰緣起與挑戰!
    基此,復興崗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李天鐸決定籌擘《政戰風雲路:歷史傳承變革》專書,以敘明政戰70年來因國家局勢需求而緣起的歷史,以彰顯政戰肩負與執行國軍使命的傳承,及闡述解析它所面對的變革與挑戰,並委由王漢國博士,帶領一批政戰同仁埋頭於該書的編撰,歷經兩年而成;期藉盼讓政戰70年的歷史不至潛黯於幽室,而讓它在歷史曾扮演的璀璨風華,與當今面臨艱鉅挑戰所應扮演的角色,期能透過追本溯源,引起廣泛討論與關注。
    承蒙愛護政戰的諸先進,如政戰學校老校長許歷農上將,以百歲有三高齡口述心聲,道出政戰在中華民國歷史過程中的各段經緯;曾任國安會秘書長的丁渝洲上將,在其序文中指出:「⋯北伐戰事順利成功,是當時國軍政工努力的成果之一,民國38年大陸淪陷的關鍵因素之一,即為共軍政工發揮了無形戰力所致。」而政戰前輩楊亭雲上將,則書勉:「國軍政戰伴隨著時代的腳步,應發揮集體智慧,殫精竭慮,取精用宏,順應政治民主化與軍事事務革新等浪潮,從『革命政工』轉型為『專業政戰』,實為當務之急。」
    前立委帥化民則在本書序文中指出:「蔣公來臺痛定思痛,才有政工制度之重建,亦全賴政工幹校校友數十年努力之下,穩定軍心,襄助國軍守護臺灣,功不可沒。」而現任國防部部長邱國正,更肯定從過去七十年來的史實證明,無數政戰先進已在中華民國建國的百年歷史中,為國家的興衰而披肝瀝膽,為國民的存亡而犧牲奉獻,為自由民主的制度而戮力不懈。部長更在為本書撰寫的序文中呼籲:「中華民國目前所面臨的威脅與挑戰,是劇烈而深重的;尤其中共的『三戰』,係以非戰爭手段為眩惑,以戰爭手段為實質,企圖併吞臺灣,最為可憂。」
    然而事實,卻誠如李天鐸董事長一段對政戰歷史的難堪剖白:「復興崗的歷史已經不見了嗎?又是誰,把網站上的每段歷史簡化成這個樣子?一部自民國六0年代出版的《政工史稿》,及七0年代推出《政戰史稿》迄今,事隔已近40年,政戰一直處於國軍各式各樣組織變革的動盪中,左右依違,關於政戰史已乏人問津矣!然而,不懂歷史,又焉知未來?」一語道破此時,已經到了刻不容緩該為政戰歷史發聲之際。
    而政校傑出校友喬振中,則以詩的語言陳述:「七十年裡,這群人襟抱那顆政戰心,在國難時,走進化難的隊伍;歷位本島、遷位外島,從戎流轉山巔水湄,馳騁海內海外;歷史跌宕的襟情,在耳邊迴盪,變革的風雨,偏見偏識,灌滿了呼嘯;風口,忍氣;浪尖,負苦;這種謀事忍氣負苦,智不言己,是何等襟抱!這種事成不必是我,柔不言勇,又是何等襟懷!」描述這段不該被遺忘的政戰歷史情懷與故事。
不容青史盡成灰的的初衷與宏願!
    也許,這本《政戰風雲路》專書,仍無法把政戰70年的來龍去脈解釋的一清二楚;但在政戰歷史茫然無據時,有人願意當那個投石問路者,讓更多知道政戰曾經經歷過的人,也挺身出來揭示它的昔日種種;當在政戰面對現今社會提出它已屬昨日黃花的質疑時,有人義無反顧的願當那個拋磚引玉者,以啟迪政戰在當前複雜的兩岸衝突對峙中,讓有更多的明白人,出來指證政戰在今日或者未來,都應具有更多的角色與承擔;這對中華民國政戰軍史而言,何嘗不是一件值得喝采的事。
    在歷史的洪流中,政戰到底是屬於「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的角色;還是屬於那個「時代既出的偶然,時代改變的必然」之命運,從專書的篇章中,可清晰看見撰者群皆抱持「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的信念,來為逐漸式微的政戰發聲;但終究政戰的歷史與未來,恐仍得由時代來決定它的價值與存在定位;而我們相信,這也是這批復興崗子弟,願竭力投入與完成這本《政戰風雲路》的初衷與宏願才是。

 


作者為退役上校
照片來源:《政戰風雲路》封面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