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Antonio Tajuelo on flickr
企業另撥人力 實習生成打雜 理想與現實的實習大不同
教育部舉辦的大學生公民咖啡館活動,台北市長柯文哲與大學生一同討論,針對學生暑假實習支薪問題,柯文哲回應,企業花時間教實習生,沒收學費就不錯的言論,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大學生薪資問題從22K延燒到實習支薪,許多學生在大學畢業前夕為接近理想職場,多會選擇實習機制磨合想像中的工作與自身的合適度,並提前為進入求職道路鋪石。但就部分學生表示,擔任實習生的同時,若卻淪為打雜人力,要確實達到產業與所學接軌,想必結果是讓人心寒的。
時間換機會
暑假正值實習季,支薪與否或許如同柯市長所言仍可討論,而對照資方說法,許多實習生到企業實習,卻未實際創造出產值,公司亦須提撥人力帶領他們,但所謂的「產值」標準在哪,就值得讓人深思。多數人以google、apple等知名公司為例,認為實習生至少應享有特定薪資及福利,所謂的「無薪實習」是台灣專有的勞力剝削制度,但在國外卻也擁有大批的低薪、無薪的實習生,只為進入夢想職場拿時間換取機會。
就《ELLE》、《紐時》報導,美國有越來越多「永遠的底層實習收」,而人人稱羨的傳播業、公關業、廣告業、服裝業等更是常見無薪實習的出現,就美國作家羅斯培林的《實習國度》的描繪,這些受過良好教育,卻為嚮往中的夢幻職業寧願持續在實習角色中奔走,透過不斷的學習過程,只為即時領取到正職的門票。
為興趣工作
「為興趣工作」,對部分人而言猶如現實與夢想中的拔河,不論是「興趣導向」、「夢幻職場」,彷彿成了多數社會新鮮人再就職前夕必須克服的抉擇,因此面對低薪甚至是無薪的實習工作,保持著學習的心態在堅持。
實習支薪話題就如網路戲稱的月經文,每每暑假必定會再引起廣泛討論,但卻總無明確的結論,有時也只是將過去的理論從新換句話說。而再摒除「產值」的問題,大眾對於支薪的問題多是在於「時間」的討論,實習生花費時間到企業,卻無實際學習反而淪為打雜工,這部分業主也需負起部分責任,或許劃分出「理想中的實習」與「現實中的實習」的不同,才能終結無止盡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