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楊忠衡專欄】跨年,我的iTunes也破「365」門檻了。
存入新檔後,iTunes顯示容量831.8GB,96082個檔案,365.7日。也就是說,我若從元月一日早上零點開始,一天24小時播放這些音樂,全年無休,剛好可以播到次年元旦。
如果我一天聽三小時,那麼也要連續聽八年。其實這種「無限感」在現代並不稀奇,好比Youtube上的音樂影片,分裂幾個自我、投胎幾輩子都看不完吧。
但就私人收藏而言,這已是當年攢著心血零用錢,走進唱片行挑寶貝時,所無法想像的。現代人的問題早已不是沒有材料聽,而是有沒有動機去聽。
我現在聽的方法是設「Random」,而且只聽播放次數為零(沒有聽過)的檔案。當然,我會先為檔案分類,做成不同屬性的「智慧清單」。聆聽時做個粗選,接下來就交給電腦自由發揮。
這樣的好處是讓電腦帶領,強迫去聽那些平常根本沒想到去聽的音樂。無預期的把音樂灌到耳朵裡。就算有幾十年聽音樂的習慣,此時才感知平常熟悉的音樂,只占音樂世界裡非常微小的份量。一大堆如潮水般湧來的陌生音樂,同樣充滿可畏的技藝與內涵。
因為不是因為喜愛而去聆聽,這種聆聽模式和以往是完全不同的行為,也就激盪出很多新的省思。
一方面有感於未來將是個創作爆量的時代,人們如何去面對如恆河沙數的音符?對創作者來說,又如何讓自己作品爭取最大的存在?另一方面經典作品卻聚焦得更鞏固,就像不久前的蕭邦大賽,那麼多年輕精銳鋼琴家,爭著擠進那小小、窄窄的兩首協奏曲的世界裡,在那幾段爛熟到不行的主題裡翻來覆去,又為世界的多變做出反例。面對瞬息萬變的樂海,我們自己的音樂前景又在哪裡?如何繼續長根、伸枝展葉,自成格局?
不管這些燒腦問題,決定先給自己一個冒險遊戲。我想揚帆啟航,看花多少時間可以把這些音樂聽完一輪,然後腦子會有什麼化學變化。
(雖然音樂田案增加的速度,甚至比我消化的速度還快。)
作者為廣藝基金會執行長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