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宇泰》民初長江流域的救濟團體

【愛傳媒宇泰專欄】清末的中國戰亂四起,百姓流離失所,都渴望有個心靈上的寄託,並為此而努力爭取,以換來天下和寧。也因為如此,歷朝歷代盛行的「三期末劫」開始盛行,也就是認為目前世界即將進入「白陽末劫」(延康浩劫),許多從元代以來的民間教門(如:白蓮教、先天道、青蓮教等)宣揚起人們需要通過行動救濟與心靈虔誠,才能夠到「無極理天」,享受真正的安樂。由於這些團體不只講經說法,還努力實踐社會回饋,而因此在學術上被定義為「救濟團體」。

時至民初,的各個救濟團體,除了弘揚自身的宗教哲學或濟世觀點外,還身體力行「菩薩願」幫助需要的人們,相較以往更加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並且會配合政府一起進行救濟工作。其中,成立於1920年代後期的宗教哲學研究社(天德聖教)便是當時活躍的群體其一。這個研究社是由四川籍的哲學家蕭昌明大宗師創立於湖南省長沙縣,他主張以實踐「廿字」(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精神來改善戰亂下的社會氛圍,消彌人們彼此間的仇恨猜忌,建立共榮的和樂社會。蕭昌明的理想受到軍政高層與社會賢達的支持,甚至老百姓也喜歡他結合生活經驗的講到方式,從弘揚教道以來,短短幾年間便有三十萬信眾,成為長江流域各省的第一大救濟團體。

然而,蕭昌明並非只是空談,他與社員們為了救濟農村窮人,不僅募款開闢農場號招窮困者參與工作,還把農場的收成收入無條件地分送給員工,與進行佈施大會。不過,最讓蕭昌明具有知名度的,還是在1934年冬,安徽省淮北鬧大水,造成災民無數。當時人在黃山宗教哲學研究社的蕭昌明大宗師得知是此事後,便告訴佘子諴等諸位社員,通令全國各宗教哲學研究社,發起救災。為了將有限的糧食平分與災民,同時要顧及從各省來到淮北救災的社員們,蕭昌明以白米炒熟後磨成粉,再摻入紅棗泥與豌豆,做成「救飢丸」。

相傳,當時許多受飢與寒疾的災民,因社員用心的照顧與這個救飢丸的「奇效」。因為宗教哲學研究社成員的努力,有助於淮北災情的緩和,也因如此,蕭昌明作為該社負責人,也開始被人們尊為「蕭活佛」。

 

 

作者宇泰本名毛帝勝,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博士候選人

 

照片:蕭昌明大宗師早年肖像。

(資料出處:中華天德聖教總會 光覺開導師提供)

 

● 本文改寫自宇泰Facebook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tisheng.mao/posts/3899629730097571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