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新媒體的挑戰 鄉民對抗線上記者

Photo by Pascal on flickr


網路訊息準確度令人懷疑 新一代媒體人如何應戰

 新媒體泛指報刊、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媒體以外的新興媒體,就狹義的定義為網路媒體,並被不少人稱為傳統媒體之後的“第四媒體”,先論究其新網路媒體的優勢,不外乎其即時性並可隨時發布,透過網路串連,事件的周邊消息即可迅速收集、通報。

 透過網絡的搜尋功能,跨越時效性如電視或廣播錯過不知何時能再重複觀看,而提升報紙無法含載的大量訊息,藉由網路即可不斷深入互連至其他相關消息,並重複檢閱。以台灣現今最大的訊息涵蓋量的BBS,其過去就以即迅速的八卦版發文,被眾多電視媒體視為取才的好地方,而就太陽花學運事件,其也是網路媒體所延伸的一個媒體勢力,即為學運分子所言的公眾媒體。

 透過網路的力量更凸顯著公民言論的重要性,但許多網友卻打著言論自由口號,散播對他人不利或詆毀文字,甚至製造虛假情報,因此漸漸網路的訊息準確度也開始令人懷疑,畢竟在台灣網路媒體特性,就如同大家都可以是記者、評論家,也才導致會有懶人包誤導事實的產生。

 網路上為經證實的訊息常被信以為真,而不斷擴大、分享,但矇在鼓裡的卻只有不斷單向接受傳統媒體及新興媒體的民眾,這就如同三人為虎的觀念,網路即是透過大量訊息雜燴,當大眾過去已對傳統媒體有不客觀的想法時,寧可信取經由眾多與他相同階級的民眾,所產生出的言論和觀點。

 網路時代來臨,不但學生開始接觸網路的時間愈來愈早,約1成國小學生、近2成國高中學生是網路成癮的高風險群。而年輕一代的記者多為78年級生,大家多為網路重度患者,已習慣從網路擷取訊息閱讀、吸收。但大多網路訊息中卻包含個人價值觀的投射,也多以旁觀者的角度去闡述自身感觸,反觀傳統媒體的年輕記者,擁有更多機會接觸實際的人、事、物,更有可能比這些網路評論家所接觸的階層民眾更來的多。

 如何富足於內心的感受,而非單方面接收他人的感受為自己所用,對於新一代媒體人變的相當重要。從各類報導真相之時,卻能敏銳感受事情的真實面,除了報導事件的原委,比起藉由網路擷取片面訊息的網友們,更擔起社會評論的重要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