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朱宗慶》對擊樂劇場的堅持,以打擊樂為核心,探索無限的可能性!

    【愛傳媒朱宗慶專欄】樂團成立即將滿36週年,一路以來,以各類型的演出形式,追求打擊樂的不同可能,一直是我們不變的核心。
    大約39年前,從維也納回到台灣時,我對打擊樂便有一個發展藍圖。從打擊樂的特性:樂器來源、聲音來源、演奏方式的豐富多元,延伸至類型多元的演出形式,從經典、實驗性、親子、推廣、節慶、校園,再到擊樂劇場,持續探索打擊樂、培養更多人才,也讓觀眾有更多元的選擇。
    而樂團創立將近36年,從大眾對於打擊樂陌生以及不熟悉,到打擊樂現在在台灣環境裡的作品、人才的活躍,樂團所做的每檔演出、每件事,幾乎都可說是將這個發展藍圖具體實踐,並呈現給每一位觀眾。在此過程裡,擊樂劇場《木蘭》對於樂團而言,就是個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記得在1986年樂團創團起,我們便陸續與雲門舞集合作《薪傳》、《綠色大地》、《九歌》;1989年,參與蘭陵劇坊《螢火》演出,開始與「跨界」有所接觸。
    接下來,打擊樂團開始思考「音樂劇場」的可能性,1989年起,陸續推出《脈動的大地》、《音樂劇場-夢風鈴》、《狂放部落》等節目,正式引入「音樂劇場」的演出形式。一直到2010年,樂團與李小平首度合作《木蘭》、2012年推出《聆聽微笑》、《擊度震撼》、2016年《界》等節目,樂團已累積許多截然不同的跨界演出節目。
    還記得2010年《木蘭》首度推出後,反應不俗,但我總認為有可以更好的空間,於是,我找來了導演李小平、作曲家洪千惠,再一次的表達我的想法與期待,三年後,全新版的《木蘭》再度登場,此時,「擊樂劇場」形式已逐步成熟,並奠定以「打擊樂」為主體,再透過戲劇、舞台、燈光、服裝等設計加以融合的基礎。
    而後在2017年《木蘭》國內外巡演,2019年、2021年第二部擊樂作品《泥巴》,我們持續探索擊樂劇場的無限可能性,更步步將擊樂劇場更完整呈現。
    睽違5年,年底即將再度上演的擊樂劇場《木蘭》,我們仍然以挑戰自我的精神努力中,倒數27天,所有團員、製作群、行政同仁皆在如火如荼的準備,從排練、各項設計與安排,為帶給觀眾最好、最精彩的體驗,全力以赴!更剔透、更細膩的《木蘭》,即將與大家相見!

 


作者為打擊樂家、藝術及教育行政工作者、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