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陳朝平專欄】我合理懷疑台灣這波物價上漲,會不會是五倍券惹的禍?至少,和五倍券的發行,脫不了關係。根據主計處的統計,今年10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變動最兇的當屬交通和通訊類。
我不知主計處所謂交通和通訊類何所指,不過,尋常百姓最有感的便是汽油價格的「只漲不跌」,至於手機等通訊費用,基本無感。那麼,油價上漲,會是影響民生物品和生鮮蔬果食物價格上漲的那隻蝴蝶嗎?
央行總裁楊金龍不是說:「蔬果價格受季節性影響,不會回不來」嗎?雞鴨魚肉價格不也應該也是如此?為什麼,這波民生物資和生鮮食物,漲聲響起後,就不見它下跌呢?
咱們的政治人物不像德國前總理梅克爾,公餘之暇會親自上超市買菜下廚,楊金龍和王美花肯定是不上菜場的,不論是傳統市場還是大賣場、量販店還是超市。
也因此,他倆壓根兒搞不清楚,試圖在量販店和大賣場設置「平價專區」來平抑物價,不但是緣木求魚,搞不好還會火上加油。不知道有沒有人察覺,量販店大買場這兩個月推出的特價商品,和五倍券的使用,時間上頗有巧合之處?
眾所周知,五倍券千呼萬喚始出來,早已錯過了紓困的時機,阮囊羞澀、需錢孔急的民眾,若非倒地不起便是早已借貸度日,哪裡還會等五倍券到手後,再來豪邁消費?
領取五倍券且能優游自在去消費的,基本上都屬薄有資產;有錢有閒的英英美代子。那麼,他們如何使用五倍券呢?由於紙本五倍券分1000元、500元和200元三種面額,且不找零,再加上各大買場的搭配五倍券的促銷方案,多以整數為準。
因此,從消費者心理角度,使用五倍券消費的最佳路徑,就是批量購買,囤積必要民生物資,或是購買平日捨不得消費的貨品。
前者,可能是沙拉油、橄欖油、包裝米、麵食、進口的高價食品以及每人每日必用的衛生紙。後者可能就是日韓歐美進口的餅乾、葡萄酒或是一些保健食品。
量販店大滿場的行銷人員可精了!他們看準了消費者的這種心理,因此,這一陣子,他們推出的特價商品、買一送一的產品,基本上都是瞄準了可以較長時期擺放的商品。
漲價的魔鬼,就藏在這細微末節處。10包、12包、120抽的衛生紙,三大包特價xxx元,有心換算的顧客,不難發現,其實,每包平均價格找了3、5元,沙拉油、醬油,第二瓶減價若干,仔細一算,每瓶價錢可比9月以前漲了 10來塊;冷凍豆腐三塊裝的,算你45元,其實每塊豆腐足足漲了3塊錢不等。
沒等政府發話,行政院堅持不發現金發五倍券的當下,量販店大賣場早就摩拳擦掌準備推出特價促銷方案,就等著掏光有小錢、也有小閒(當然不是潘驢鄧小閒那種富有與閒暇)消費者的口袋!
相對於價格紋風不動、甚至節節上漲的生鮮蔬果,雞鴨魚肉,特價促銷專區不就是另類的「平價特區」嗎?
上菜場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平價專區」,其實是在傳統市場。傳統市場攤販,櫛比鱗次,貨品物品齊全,食物價格都辦標明在紙板上,消費者很容易便能貨比三家,而饒富人情味的攤商還會提醒主顧:「蔥太貴,買少點」、「今天波菜價格還太高,過兩天再買」、「番茄價錢還是貴,買別的吧!」、「最近魚少,先吃這種魚吧,便宜點」、「最近豬殺得不多,價錢比較貴喔!」也因此,消費者會自動選擇較平價的生鮮蔬果和食物,發揮平抑物價的功能。
高價的生鮮食物無人聞問,攤商會趁著快要收攤時,自行降價,也會憑著經驗,增減進貨,攤商與消費者合作,發揮自由市場經濟的功能,讓價格逐漸恢復平穩。
最重要的是,傳統市場,小額交易,三十、五十都可以,半斤四兩也沒人嫌,更沒人會跑到傳統市場批一口氣買上5罐沙拉油、30大包衛生紙。
正因為大面額、不找零的五倍券,在傳統市場無用武之地。五倍券全流向連鎖量販店、大賣場和小超商,有意無意地促發了特定商品價格的上漲,這些特定商品,基本上和國際油價沒甚麼鳥關係,和各國港口堵塞、貨運漲價,也沒甚麼鳥關係。
回頭想想,蘇光頭若是不堅持搞五倍券,而是效法世界各「民主同盟國家」,直接將紓困金匯入民眾的戶頭裡,或是轉入民眾的悠遊卡、健保卡裡頭,這波物價亂漲,是否可以避免呢?至少,可以稍稍減緩吧?
要不,為什麼大陸的民生物資、生鮮蔬果和雞鴨魚肉價格沒啥大變動呢?
楊金龍說,部分物價上漲是哄抬炒作,他會不會是在暗示政府就是哄抬物價的那隻看不見的手呢?還是那張看得見的嘴?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