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朱亞君》活著,是掌上的繭、臉上的斑與眼裡的滄桑

    【愛傳媒朱亞君專欄】非常之喜歡這張照片啊。
    彰化埔鹽鄉豐澤村的一間紅磚牆三合院,走進去,你會被滿滿插在鐵架上的雞毛撢子給震懾。風一吹過,所有的雞毛都在飛舞,陽光下閃爍著靛紫金黃的光芒。像夢一般。
    這是陳忠露爺爺,今年75歲,從16歲開始作雞毛毯子。和百工職人裡面許多老師傅一樣,那個「起始點」,不是甚麼宏大理想,不是有夢去追,只是「貧窮」。
    貧窮像個胎記,驅使著你出發。
    古早農家養雞鴨鵝,鴨鵝的毛可以保暖拿去做衣服;雞毛無用,只能丟棄。父親就教陳忠露去撿雞毛,撿新鮮的、有亮澤的,洗淨晾乾。他就坐在院裡的小桌前,赤腳踩著棉線,一手轉動木軸,一手將雞毛一片片黏纏綁縛,一根手工雞毛撢子要耗費 2-3小時。
    做完了要送到鹿港去賣,十多公里走路去,一支1.2、1.5塊錢,好的時候賣到 2元。每次擺攤回來,媽媽就會去買肉,陳爺爺說:「那時候的肉有多好吃,好吃到要瘋掉!」說著他用右手抹了一下嘴,彷彿也吞了一口口水。
    從他們一家做,後來全村家家都在做。家裡的環境改善了,還請了20多個女工一起做。真的是「起家」了。
    然後一甲子就這麼走過,時間走著,潮水退了,越來越多科技清潔產品出現,現在全台灣手工製造雞毛撢子的,又剩下陳忠露一人。
    陳爺爺很謙虛,他說作這個沒有工夫啦,就是綁紮。但話鋒一轉,他又說我綁的雞毛就是耐用啊,隔壁村那個當曾祖母的老太太,當年陪嫁的雞毛撢子用到了現在。
    看著老師傅照片中的側臉,那是一張被歲月雕刻過的臉。像演員溫昇豪在推薦序裡寫的:這些職人啊,活著,是掌上的繭、臉上的斑,與眼裡的滄桑。
    「面對一件工作,我們就是要耐心的做,『決心』要讓他成功。」技藝也許會失傳,但「職魂」卻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酷啊,陳忠露爺爺。
(本來是貼來懷舊的,不過版上五六年級生都勾起了小時候挨打的記憶⋯⋯陳爺爺,你那時雞毛撢子賣得好,是因為愛的教育還沒興起,打小孩很好使啦!)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