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左化鵬》塊肉魚生錄 台灣鯛的故事

    【愛傳媒左化鵬專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起初,全能的上帝創造宇宙萬物,肯定沒有創造吳郭魚,祂更不會料到聰明的台灣人,又扮演起祂老人家的角色,將吳郭魚改良成台灣鯛。
    午后,途經安樂國宅旁的一條大排水溝,見鱗光閃閃,探頭望去,臭水溝中盡是密密麻麻的吳郭魚,他們挨挨擠擠,你爭我奪,互不相讓,在污水排放處,索食人類排放的穢物,完全不顧魚類的形象。我搖了搖頭,心中湧現一絲悲憫。
    我想起了他們的祖宗。他們的先祖是非洲莫三比克的一種淡水魚,生長快速,肉多質嫩,二戰後期,日本人引進到南洋繁殖,取名「帝士魚」。
    不旋踵,日本戰敗投降,兩名被迫參戰的台灣兵吳振輝、郭啟章,被遣送回台時,潛進新加坡一處養殖,撈起魚苗,裝進了空鳳梨罐頭,帶回台灣養殖,來到基隆碼頭時,只僥倖存活了十三尾,他們在高雄澄清湖放養,很快的子孫繁衍成千千萬萬尾,人們稱這種魚為「南洋鯽仔」,後來,又以吳郭兩人的姓命名為「吳郭魚」。
    台灣光復初期,百業蕭條,糧食缺乏,吳郭魚適時提供了最佳的動物性蛋白質的來源。當時餐桌上,只要有一盤地瓜葉,一尾吳郭魚,那便是豐盛的一餐。
    國民政府來台後,經濟快速發展,人們有了近海的魚、遠洋捕撈的魚,和國外進口的魚可吃,漸漸的帶有土腥味的吳郭魚,就乏人問津了,他們繁衍的數量太多,溪流中,溝渠內、甚至連水庫中,都可見他們的蹤影。
    以往,我在瑞芳頂雙溪釣魚,還可釣到鯽魚、竹篙頭或苦花。可是,後來每次甩竿,上鈎的都是清一色的吳郭魚,覺得十分無趣,就封竿不釣了。雜食性的吳郭魚,適應力強,見魚吃魚,見蝦吃蝦,所向無敵,他們泛濫成災,幾乎霸佔了台灣的河川。
    為消除大患,台灣的漁業專家又開始動腦筋,他們先將「吳郭魚」改良成「福壽魚」,其後,又以種苗繁殖技術、養成技術、和飼料配方,將「福壽魚」改良成「台灣鯛」。
    前幾年,我曾在雲林口湖鄉一處AI人工智能養殖場,看見捕撈一隻十公斤重的台灣鯛,體型壯碩,肥頭大腦,令我嘖嘖稱奇。
    脫胎換骨,改名換姓後的吳郭魚,以台灣鯛的身分,堂而皇之進軍全世界,如今在美國、日本、韓國、歐盟的超市,都可見到台灣鯛的冷凍鮮魚包裝,他們不再被人們視為下腳魚,已化身為五星級的高級魚,或煎、或煮、或清蒸,或紅燒,或做生魚片料理,成了人們餐桌的佳餚,讓世人都可嚐到來自台灣的美味。
    不僅僅如此,台灣鯛全身是寶,從頭到尾,他的魚翅、魚骨,可以做動物的飼料,魚皮可以製作皮帶。他的魚鱗,還可以提煉膠原蛋白,做成高級面膜,貼在美女的臉上。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