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本田善彥專欄】日本定「八一五」為「終戰日」,實則在五天前就接受《波茲坦公告》,絕大多數日本人被蒙在鼓裏。
日本時間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中午十二點,日本廣播系統播出天皇裕仁透過錄音發表的《終戰詔書》,內容為天皇向日本民眾直接宣布,帝國政府決定遵從英美中蘇同盟國集團所提出的無條件投降要求,同時全面停止日軍的戰鬥行為。因此,多數日本人將八月十五日視為「終戰日」。戰後,日本官方在一九五七年制定《引揚者(自佔領地撤回之日僑)給付金等支給法》時,以八月十五日為起點,向「引揚者」支付特別補助金,後續的相關法律也將八月十五日視為「終戰日」。過去,日本內閣也於八月十五日舉辦多次全國戰爭死亡者追悼儀式。
剛好,陽曆八月十五日也是被日本百姓稱為「盂蘭節」的傳統節日,是一年一度迎接祖先靈魂返家、供奉祖靈以示感恩和感念的節日,其重要性僅次於陽曆元旦。因此,對一般百姓,特別是老一輩的日人來講,蟬聲唧唧不絕於耳的夏天,就是迎接祖靈返家、悼念戰死者、祈念和平的季節。
不過,日本政府和皇軍正式簽字向同盟國投降的時間是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當天,時任外相重光葵以及參謀總長梅津美治郎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海軍戰艦密蘇里號的甲板上,簽字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因此美國的「對日戰勝紀念日」為九月二日,中華民國則將九月三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及「軍人節」。
日本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軍投降之前,八月六日美軍向投下原子彈,以及九日凌晨蘇聯入侵滿洲的「雙重衝擊」,徹底打垮了日方的士氣。其實經過一九四二年六月的中途島海戰慘敗後,戰爭主動權已不在日方手裏,之後的戰況對日本一直都不利。日方於一九四四年七月失去塞班島後,內部就出現了研究議和的聲音,但整體上日本開始認真摸索講和,則要等到一九四五年五月唯一盟邦納粹德國戰敗後。蘇聯在這一年的四月已宣布將不再履行《日蘇中立條約》,但日方到了六月的階段,還寄望於蘇聯能協助充當日方的代表人,來說服英美等西方盟國與日本進行談判。可是在蘇聯也參戰的現實之下,事實上日本也只能選擇接受《波茨坦公告》。
因此,日相鈴木貫太郎和外相東鄉茂德一致同意必須立即結束這場戰爭,並召開了軍事參議官會議開始討論如何接受《公告》。東鄉等人贊成接受《公告》,但也主張同盟國必須保證天皇的地位。軍方則堅持要求同盟國修改公告的內容,並且要求由日方自行解除武裝、自行懲處戰爭罪行,而同盟國必須承諾不會佔領日本本土等主張。八月九日上午十一時多,會議中隨即傳來長崎也已經遭遇美軍原子彈攻擊消息,破壞程度非常慘重。到了晚上,在天皇臨席的御前會議上,各方均各執己見僵持不下,始終無法達成共識。最後在八月十日凌晨二時,鈴木主動請求天皇由他來做決定。據與會者回憶,天皇表達了希望實現和平之意,這被視為他同意接受《公告》。由此來看,日方正式決定接受《公告》的時間點,應該是在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的凌晨。
那麼,同盟國又是在何時得知大日本帝國政府最終決定要接受《公告》、準備向盟軍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呢?在御前會議結束後,鈴木要求內閣成員接受天皇所表達的意願,之後從八月十日上午七點起,外務省透過瑞士向同盟國發出電報,表示日本政府將願意接受《波茨坦公告》所提及的部分內容(此時日方仍堅持以天皇為核心的「國體」不能有所改變)。當時,日方並不讓國內臣民知道帝國政府已接受《公告》向盟軍投降的決定,但有趣的是,境外的日本士兵以及日僑則多少有機會提早知道戰敗的信息。
日本小說家大岡昇平於他的代表作之一《俘虜記》中,描寫了八月十日在菲律賓雷伊泰島的俘虜集中營內的情況。當天晚上,美軍艦艇鳴放汽笛,在當空發射的曳光彈之下,美軍士兵們歡聲如雷,慶祝戰爭的勝利。與此同時,收容在別棟的台籍日軍俘虜們也敲打鍍錫鐵版、歡呼雷動,興奮不已,只有日本俘虜異常低調,大家面上都帶著一副不關心的表情。大岡嚴厲地批評了八月十日到十四日之間日本政府優柔寡斷的表現,同時記錄了八月十五日被正式告知戰敗時的日本俘虜們沒有任何反應的冷漠情景。大岡在書中指出:「日本不是八月十五日戰敗的,而在八月十日戰敗。」
此外,當年日本《每日新聞》駐北京特派員若菜正義生前曾向我回顧,當地傀儡政府的一名小官員八月十一日(或十二日)上門直接說:「日本戰敗已成定局,您平時對中國人不錯,事先向您透露一下,建議做心理準備。」若菜驚問消息來源,他答:「是來自東京的廣播。」若菜表示,自己戰後才知道,絕大多數的日本人還蒙在鼓裏的時候,日本政府已於八月十日晚七點起使用同盟通信社的短波播送設備向全球以摩斯電碼傳達日本接受《公告》的意願,重慶方面也接到信息。而當時悄悄透露信息的人就是潛伏在華北傀儡政府裏的重慶特工人員。
據《東京新聞》八月十日報道,如今位於東京都町田市的法政大學多摩校區裏,還能看到當時播送設備的遺跡,不妨疫後探訪該地,深思和平的重要。
● 原刊於《亞洲周刊》2021年34期,經授權刊登
●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