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程富陽專欄】自8月15日,原屬阿富汗反政府的地方塔利班武裝部隊,於一夕之間佔領首都喀布爾,美軍倉皇撤走,而由美軍扶植20年的30萬阿富汗政府軍,卻不擊而潰,只見成千上萬的阿富汗百姓在喀布爾的美軍軍用機場,追逐著美國準備接走撤退僑民的C-17運輸機畫面。
一些曾在這20年間協助美軍對抗塔利班的阿富汗人,都視這是唯一逃避遭塔利班報復的最後生存機會;可惜,美國的軍機太少了,而逃難的人太多了,全球各媒體攝影機拍攝著成群阿富汗人慌恐的爬攀上已起飛的軍機機翼上,但攝像頭的定格,卻是他們在喀布爾的上空墜機而亡的畫面,這一幕在所有國際媒體上不斷重播,可說徹底暴露戰爭的恐怖,與美國為了自身利益而無情遺棄阿富汗人民的殘酷真相。
從越南到利比亞,從伊拉克到阿富汗,美國對盟友的背信忘義,可說是有歷史淵源的;因為說到底,美國始終就是為美國的利益而執干戈,當利益不再,他豈會為他口中的「自由、民主」而犧牲自己的子民。
但是,針對臺灣朝野直覺把美國此次在阿富汗的「落跑」行徑,認為其在兩岸問題上,亦可能抱持等同心態與作法,顯然並不符美國現行政治利益觀點。
因此,日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蘇利文趕緊出來滅火,表示:「即使這次美國從阿富汗撤軍,也不能表明是對臺灣或所有美國盟邦及全球夥伴的承諾有所削弱。」但這個口中承諾美國對臺「神聖不可侵犯」,堅實一如既往之人,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在10年前美國希拉蕊當國務卿時代,將一篇《棄臺論》交到她手上的,正是現在這位負責美國對外安全事務的蘇利文,他的話到底有幾分真實性,可說已是不言可喻了。
但縱使如此,蘇利文的這一番話,還是讓臺灣一面倒傾向「唯美主義」的民進黨,頓時安心不少;竟還有人大言不慚的附和說道:「阿富汗的失敗,不是他們選擇美國的錯誤,而是他們反抗塔利班的決心不夠。」這種一心為美國排憂解難與卸責的心態,只能說,顯然他們對美國向來擅長落井下石的歷史不夠暸解與深刻。
其實,他們只要認真翻閱一下歷史,就可重溫昔日的種種「美夢」,史實自然會明白告訴他們,第一個用軍艦打臺灣的,正是1867年的美國;而協助日本登陸臺灣製造「牡丹社事件」的,也還是1874年的美國;至於在1894到1895年那場「中日甲午戰爭」中,始終軍售日本,最終迫使中國割讓臺灣的,答案也還是美國;而當邁進20到21世紀,全力策動「以日制華」、「以臺制中」的,又何嘗不是美國。
不妨讓我們再回顧,當1979年美國背叛臺灣與中共建交,雖在同年由國會通過了一個國內法案——「臺灣關係法」,但內容卻明定係基於美國自身「政治、安全與經濟」三種利益而立法,主角仍是他自己而非臺灣。
當此法通過對臺的防禦軍售案,卻也正是臺灣走向無法國防自主命運的開始;當年有少數親臺的議員提議可簽訂「美中安全法」代替「臺灣關係法」,但卻在美國國會被壓倒性的票數否決了;這些都是美國慣於「以鄰為壑」的對外策略,但能洞悉並拿出對策的政客又有多少?
今日是「823砲戰63年紀念日」,但相較於現今執政黨,對1958年發生的這場維繫著「中華民國」存亡絕續的臺灣防衛戰,卻好似已屬一場春夢了無痕的「塵封往事」。
今天眾所皆知的是此戰役,僅是在1958年8月23日的下午6時30分,中共突然砲轟我金門要塞;在當日,投下了近5.7萬發的砲彈,把金門島嶼,炸個是「體無完膚」;在美國介入調停未遂後,美國直接投入第7艦隊,馳援金門的海上後勤補給;並緊急供應12門8寸榴砲至金門前線,反擊中共得手;使老共企圖以先下「金、馬」,後洗「臺灣」的戰略企圖,頓時化為烏有。
但如今大家卻咸少討論到,當時美國為了避免涉入美中的大戰;不但由當時的國務卿杜勒斯,私下要求臺灣當局放棄「金、馬」,退守臺灣本島;連一向對我友好的美國艾森豪總統,也迫於美國國內輿論及美國整體利益戰略,公開呼籲我棄守台海之間的所有島嶼。
是當時的先總統蔣公,斷然拒絕美國此一要求,美國為不讓此戰事擴大波及自身,才有爾後海事馳援,及8寸大砲增援金門的行動;只要稍有涉略近代史的,對這段戰史的經過,當不陌生。
今日政府張口、閉嘴,都在清算老蔣的「白色恐怖」,卻對當年他挺住美國壓力,讓中華民國國土「寸土未失」,臺灣主權「半點不減」的功勞,隻字不提。
當兩岸逾一甲子,得以避免「漁陽鼙鼓動地來」的不平國境;當臺灣同胞不必付出「五千貂錦喪胡塵」的內戰延續代價;當臺灣不必遭受「可憐無定河邊骨」的戰亂無情;當臺灣年輕一代不必面臨「烽火連三月」的生命逆境;當臺灣人民不必遭凌如敘利亞難民般那「白髮搔更短」的別離顛沛;當臺灣不必遭逢如阿富汗半世紀的戰亂流離,豈非是他們口中、心裡皆恨之欲之死的老蔣,其在「八二三砲戰」號召全民,無畏生死所奠下的基礎?
然而,如今選擇用戰爭真能換取和平與安全嗎?也許,在看清了這場美國自稱是「持久自由之役」的阿富汗戰爭後,不但可為我們梳理1958年肇生於兩岸那場「八二三砲戰」的前因與後果,也可為當下台灣一心只想祈靠美國立國生存的人,提供一個深層的歷史省思。
作者為退役上校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