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文博》419年來,資本霸權的長相始終沒有改變!

    【愛傳媒黃文博專欄】又是一陣滂沱大雨,在車陣中催油門的外送員,生怕誤了約定的送達時間,來不及穿上雨衣,忙著準時交付餐點。
    這份工不好做,典型的勞力活,自備交通工具,外加出行風險,雖然外送平台有五花八門的計費與獎金設計,鑽行在烏煙瘴氣中接單掙錢,絕大多數外送員以承攬關係賺取有限報酬,替平台跑出龐大業績,夠辛酸的。
    相對於外送員的勞力活,供餐商家加入平台抓住商機,幹的是專業活,代價是主流平台35%的高額抽成。抽成比率幾乎等於中低價餐廳業者的毛利率,毛利被抽光,賺什麼?就算扣除內用產生的成本支出,業者的毛利仍舊所剩無幾。
    怎麼辦?歪腦筋動在餐食質量上嗎?立馬被消費者察覺,口碑跌,點餐率跟摔。咬牙苦撐嗎?忍受個位數毛利的店家,比比皆是。
    餐點質量與售價俱優的店家,則憑著消費者對質量的肯定,普遍使用最簡單的轉嫁策略:同樣的餐點,外帶180,外送230。吞得下這50元附加費用的消費者,當成在家坐享美食的小小代價,卻在無形中成為馬雲口中「羊毛出在狗身上,由豬買單」的無辜買單者。
    從社會正義(social justice)的角度,外送平台違反了「正當分配(just distribution)」原則,用強勢競爭力壓迫競爭者,逐步建構寡占市場,營造了「一贏三輸」的商業模式。但從平台的立場,平台要靠不斷塑造品牌、提升系統、投資行銷才能營運,都要花錢。
    有願意花大錢營運的平台,才有賺得到錢的外送員,才有賣得出餐點的商家,才有動動手指就能滿足食慾的消費者,太公平了!對此有疑議或對社會正義有堅持的人,看平台不爽,那歡迎你進入市場,來做模範啊!
    問題的核心來了。通常懷抱理想或充滿正義感的人,根本玩不起現代市場競爭這一套遊戲規則。懷抱滿手資本或充滿逐利感的人,才是市場競爭的贏家,甚至是遊戲規則的制定者。
    對這套遊戲規則的理解,必須回溯到距今419年前的西元1602年,當時海洋強權之一的荷蘭,傾國家之力成立全世界第一家跨洋跨洲營運的東印度公司,該國營企業挾帶著軍事力量強佔過澎湖與台南,當做對東南亞的經貿據點。
    19年後的1621年,在亞洲食髓知味的荷蘭,又成立了西印度公司,壟斷北美與加勒比海區域的貿易。後起之秀的大英帝國,仗著堅船利砲,打著自由貿易的旗幟,一度統領全球四分之一的區域,不可一世。
    我無意深入談及世界經貿史,我是希望釐清一個重要的道理,從東印度公司到大英帝國旗下的貿易商,跟21世紀在我們眼下大展身手的跨國商業巨擘一模一樣,憑藉著同一個條件打遍天下無敵手,那就是資本!
    雖然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名詞遲至19世紀才問世,但運用持續擴張資本的手段,強勢掌控市場,墊高競爭門檻,清除競爭者,以便創造最大利潤的精神,四百多年來,始終不變。資本主義在西方世界快速發展,即便有像卡爾・馬可斯這樣的人,基於個人史觀發表批判性的「資本論」一書,成為日後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論述依據之一,但對遏止資本主義的狂潮,毫無作用。
    資本,無論以私人資本的型態或以國家資本的型態呈現,早已註定它在全球市場征戰的關鍵角色,也早已確立它會肇致掠奪性競逐的暗黑真相。
    或許,像亞當・斯密這種樂觀派,才會在他影響巨大的「國富論」中提及:「社會動力源自想賺錢的獨立企業資本家會為大眾謀福利,企業主也會有道德使命」。事實証明,那隻看不見的手,不管是用私人資本的名義,或是用國家資本的名義,龐大資本所聚集出來的勢力,在世界市場攻城掠地時,摧枯拉朽,比砲彈軍艦更強大,銀彈絕對比子彈好用。至於企業主是否有道德使命為大眾謀福利?始終不列在資本家優先考慮之列。
    上個世紀的石油公司、電話公司,到這個世紀的網路、電商、3C巨人,表面上靠技術、專利、商模取勝,實際上,沒有資本,一切免談!
    西方政府為了表態自己在暗助資本家掠奪地球的戰爭中並未忘記平民百姓,裝模作樣的拱出什麼反托拉斯法案,時不時的要求切分巨型企業、阻止同業併購、懲罰壟斷與價格操縱。
    然而,執政者很瞭,資本夠集中的大企業,是航空母艦之外的國家第二支艦隊,腦筋清楚的執政當局絕對不可能放棄對國富論的支持。
    因此,我們看到歐美跨國企業挾帶資本優勢,在第三世界國家收購同類在地企業,收購價格好談,唯一目的是買下在地企業,然後讓它從市場消失,用資本清除掉競爭者,遂行市場掠奪。
    因此,我們看到還在賠錢的跨國企業,竟然反向操作,灑下大筆金錢拓通路、買專利、請代言、砸廣告、玩併購、用公關、買媒體。資本就是要用來花的啊,束手綁腳的不敢花錢,根本不是資本主義的信徒。沒有投資,沒有報酬,這正是投資報酬的真正涵義。
    因此,我們看到跨國外送平台的三階段發展策略。首先,投資、多投資、更多投資,讓自己在合作商家、外送員、系統、app、知名度、品牌好感度、媒體影響力,方方面面,築起難以攀越的高牆,本地業者在資本有限,以及資本運用觀念保守的情況下,只能望之興歎。
    其次,大手筆促銷,吸收更多合作商家,以及吸引更多首次使用者。當然,給外送員的報酬也名目眾多。在這個重要的第二階段,讓利,絕不手軟,要讓到使用者黏著,要讓到合作者交心,要讓到競爭者會怕。
    回想幾年前蝦皮初來台灣,用豪奢的讓利手段打趴本地電商平台,其大手筆資本支出的勇氣,本地業者真的還沒來得及領悟,就慘遭掠奪。人家視資本為武器,而非必須死守緊抱的老本,遠非台灣業者能及。
    最後,當同類型競爭者或丟兵棄甲,或尋求出售股權給富爸爸,或轉型物流配送與代購,以避其鋒。同時消費者已經習慣滑出吳先生或傅先生,這兩位先生狂佔9成本地市場後,合作商家再怎麼抱怨抽成太高,外送員再怎麼埋怨無法成為僱傭關係,平台業者已經沒有道理予以理會了,因為人家投入如此巨大的資本,建立起有利的遊戲規則,是該堅持利潤回報的時候了。
    還記得投資報酬吧,它的真實意義是:投資,不一定有報酬;敢投資,有一定的報酬;敢大投資,才能享有掠奪式的報酬!資本主義,就這麼回事。
    早些時日,台灣傳統媒體業對美國的跨國網路平台鯨吞廣告市佔率,頗多反彈,並舉澳洲、南韓等國磨刀霍霍,要朝壟斷市場的網路巨企開刀為例,呼籲政府不可坐視巨企掠奪式的市場清盤策略。坦白說,我完全不認為哪國政府動得了這些巨企一根毫毛,充其量只是當地政府做個樣子給在地企業看爽罷了。
    原因很簡單,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在他們眼中,資本不僅是金錢,而是霸權!所謂節制資本這等事,西方強權的解讀跟孫中山先生基於民生主義立場的解釋,毫無關係。資本一直是西方強權對外侵門踏戶的無形航母戰鬥群,怎麼可能會壓抑企業運用資本擴張的手段掠奪市場?政府偶爾針對資本家出手的用意,旨在調節資本的流動與轉移,一來不要違背了政府向外擴張的大戰略,二來不要在國內引起民怨,迫使國會動用反托拉斯法案。
    這樣的資本霸權模式,有強勢的政府在背後撐腰,舉世除了三個國家還在抗拒接受,其餘都已臣服於資本霸權之下。這三國是:俄羅斯、中國、北韓。
    三國中的中國不只抗拒,乾脆想自行複製資本霸權,這下可惹惱了西方世界。你中國不好好奉行鄧小平立下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偏偏要拷貝歐美大國崛起的資本霸權,喊出震天價響的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讓歐美大國想起來成吉思汗幾乎征服整個歐洲的噩夢,一帶一路反向侵門踏戶,從亞洲到歐洲,兩路包圍北美。學者口中的修昔底得陷阱,實質上已經在經貿領域開戰,身為資本霸主的美國,無論換了誰當總統,這個國家的大戰略絕對不可能丟掉。
    人家俄羅斯只試圖在原來蘇聯時代的版圖上小小動點手腳,而北韓手上只有長程洲際核武投放能力的有限籌碼,對資本霸主都無法構成威脅。
    你中國既要加入東協10+3,又急切表態加入CPTPP,同時幾乎搞成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美國一一看在眼裏。
    封殺華為只是一個警告,繼之而來的印太戰略確立、日本提升對台灣外交位階的表示、力阻中歐投資協定生效,甚至從阿富汗撤軍,每個動作都擺明了準備傾盡全力扼殺中國的資本擴張企圖。
    軍武體系不過是後盾,用軍事力量更加強力的掩護大資本企業深深扎根在全球,延續西方世界419年來的資本霸權,才是歐美盟邦心照不宣的默契。
    放眼台灣,唯有台積電一家擁有運用資本霸權的實力,西方世界當然了然於胸,怎麼可以讓這件事成真!
    所以,在美國司法部1982年命令市話占有率85%的貝爾電話公司,拆解成22家區域公司之後,看來資本霸權已經成功地讓晶片代工市佔率55%的台積電,朝向分散式發展,在台積電成為亞洲第一家資本霸權前,把巨人斬斷成幾個小矮人。
    比台積電市佔率更極端、幾乎獨佔EUV光刻機市場的艾斯摩爾,堪稱資本霸權了吧!你有看到西方世界準備對該公司動手嗎?
    掌握資本的國家,掌握世界!資本以多種型態呈現,其中之一正是像美食外送平台這種看似有益無害,卻實質上成為母國無形航母戰鬥群的企業。面對打造完成「一贏三輸」局面的跨國平台,一般商家想調降抽成百分比?門都沒有。一般外送員想確立僱傭關係?有得等。
    一般消費者想支持本地平台,除非本地企業主不再把資本看做老本,加上除非選出一個敢跟資本霸主對幹的政府(這個政府應該很快就不見了),否則一廂情願而已。
    我們仍然會看到在滂沱大雨中趕著送餐的外送員,辛苦不變;也仍然會看見利潤被抽光的商家揮淚苦撐,辛酸依舊。在外送平台發生的事情不會往大家期望的方向改進,因為,419年來,資本霸權完全不理會達爾文的演化論。
    不管你喜歡或討厭馬克斯,他在資本論一書中寫的:「資本來到世界上,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的確有其道理。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摘錄自品牌原來如此,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