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蔡詩萍》疫情中,讀《錢復回憶錄》筆記之五:「中」美斷交或台美斷交,歷史轉折之必然!

    【愛傳媒蔡詩萍專欄】《錢復回憶錄》卷一,最精彩的章節,無疑是錢復親身見證的「中美斷交」前後。
    身為一位專業外交官,面對當時中華民國最大的支柱,最大邦交國,美國的「棄我而去」,錢復的感觸一定是很深的,即便外交才子,亦無力可回天!
    身為與兩位蔣總統有私人情誼的國民黨後起之秀,他親見了蔣經國在無可奈花落去之際,選擇務實主義的路線!他也交代了,斷交談判達成協議後,人在紐約的蔣夫人,繼續以強悍姿態,譴責國民黨政府談判的軟弱!
    對曾是錢復老師的授課學生之一的我,則是在大學階段,目睹了中美斷交的歷史事件,我輩青年湧上機場附近圍堵克里斯多福的畫面,以及,因此而中斷的大選,以及,之後爆發的「美麗島事件」!
    可以說,這兩年之間一連串的大事,啟蒙了我相當程度的政治視野,我也許當下未必那麼清楚這斷交對「中華民國台灣化」的衝擊性,可是,往後的人生經歷與閱讀累積,卻讓我確實走向了一條與不少外省籍第二代,不太一樣的思索跟台灣政治的傾向。
    於是,我在讀《錢復回憶錄》卷一的「中美斷交」這段落,是回憶兼反思,交相輻輳於心頭的,格外有感!
    一九七零年代,彷彿也是冥冥中自有定數一般。
    那個十年的年頭,聯合國「排我納匪」,中華民國退出了聯合國,台灣的孤立,迫使蔣氏政權往台灣化方向移動,重視台灣內部的凝聚;那個十年的尾端,發生「中美斷交」、「美麗島事件」,國民黨保守勢力最後的反撲,反而讓台灣化、民主化蔚為不可阻擋的趨勢,最終導致下一個十年,八零年代蔣經國說出「我也是台灣人了」,而黨外運動則進階為民進黨成立!
    錢復雖然寫的是「外交回憶錄」,但,國際環境的風雲變幻,不也是促成台灣島內政治改革民主運動的外力因素嗎?
    美中斷交,始自於尼克森與季辛吉聯手打造「聯中共以制蘇聯」的戰略,但大環境上,從1949年起,二十幾年間,美國力挺蕞爾小島中華民國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而抗衡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在已經到了強弩之末,蔣家父子不是不了解,從《蔣介石日記》到《蔣經國日記》,都在在表明了他們父子的焦慮感。
    但現實是,他們實際上能做的並不多,除了拖以待變外。國際政治就是現實政治,就是大國政治,蔣經國較之於他的父親,是把重心放到台灣的經濟建設上,真正做到了壯大自己的實力,來因應務實外交的出路。
    錢復在回憶錄中,倒是點出了,在美國總統自尼克森、福特、到斷交的卡特,行政部門一面倒的傾斜於中共時,國民黨政府終於理解到美國國會(三權分立),美國社會(主要透過媒體),美國各州(因為聯邦制),對台灣的支持,可以起到制衡行政部門的力量,於是發展出了對國會、對媒體,積極拉攏,建立關係的對策,必須說,這對策,構築了往後數十年,美台關係的核心架構,最具體的成果,是《台灣關係法》確立出的非官方關係,卻又有準官方關係的微妙模式。
    斷交之後,第一任駐美代表,國民黨高層都屬意錢復,但陰錯陽差,錢復要等約莫三年之後,在1982年才擔任了駐美代表的重任!

 


作者為知名作家
照片來源:作者臉書截圖。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