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古蒙仁》大溪的木藝瑰寶游禮海

【愛傳媒古蒙仁專欄】游禮海出生清寒,憑著堅強的毅力,追求木藝事業不遺餘力,事業有成之後再投身木藝創作,獲獎無數,卻虛懷若谷。他現已85歲,還持續創作,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創作力,成為大溪木藝界的指標人物。

游禮海,1933年出生在大溪頭寮一個礦工家庭,家裡有5個小孩,日子過得很辛苦。

他父親後來轉業,在頭寮輕便車站工作,因職業傷害罹患塵肺病,在他12歲時便過世。因此他小學沒畢業就得放牛補貼家用,母子6人幾乎都在半飢餓狀況下度日。游禮海小學畢業那年日本戰敗投降,家裡無力再讓他讀書,從此離開學校,沒再接受正規的教育。

為了分擔家計,他做過記帳員、茶廠工人、加油工、藥局練習生與修車廠學徒。由於工作勞累,待遇低,他深深感受到,唯有學一技之長,才能在社會立足。當時大溪的木器店生意相當好,學徒出師後都有很好的出路,便想去木器行拜師學藝。

可是他母親要他去當礦工,因為礦工的收入高,而當學徒3年都沒薪水。母子二人商討多次,終於達成協議,他只下礦坑一年,然後就去木器行當學徒。好不容易熬過一年,總算離開礦坑,但他已16歲,當學徒有點嫌大,所以拜師過程並不順利。

有位親戚認識「阿全師」,母親便託他代為說項。「阿全師」本名黃全,是大溪知名的匠師,在中央路開設「新興木器行」,是學徒最想拜師的對象,要進他門下並不容易。阿全師礙於情面,勉強收他為徒,可是只要他做些雜事。他也看出師父是在考驗他,因此格外認真學藝。

半年後他的基本工夫已十分紮實,他覺得自己應該再充實,便半工半讀,白天在木器行學木藝,晚上到私墊學漢文。學會製作的整套工法後,又去外面學設計和繪圖,不斷在木藝上求精進。

阿全師看他勤奮向學,是個可造之才,工作之餘盡量讓他自由發揮。只要有空,他就看書,從「三字經」、「千字文」、讀到「古文觀止」,這些都成了他日後從事創作時的養分。

不到三年,游禮海就學完所有手藝,順利出師。

游禮海出師後,跟隨師父工作了一年,覺得自己應該到外地見見世面,因此19歲時他便隻身前往台北打天下。1950年韓戰爆發,接著又打越戰,美軍派遣顧問團進駐台北協防作戰,帶動西式傢俱的產銷,游禮海乃改習西式傢俱,又在工作之餘勤學英文。四年後已能跟上時代潮流,不再只是一個傳統的匠師。

阿全師希望他能返鄉發展,他立刻打包回到大溪,將西式傢俱的元素帶入中式古典風格,並對傳統產品加以改革,很快就做出了成績。阿全師非常看好他的未來,將女兒黃月嬌嫁給他。

1963年,游禮海創業,成立「吉美木器行」,生產新古典風格的西洋傢俱,得到很大的迴響,讓他對創業充滿信心。

可是那年9月葛樂禮颱風來襲,西洋傢俱因採膠合組裝,被洪水浸泡之後很容易鬆脫毀壞,經過這次考驗,游禮海改以實木做傢俱,逐漸發展出中西合璧的風格。

「吉美」很快就做出口碑,連鄰近鄉鎮的人,都慕名找到大溪來。他能夠在業界脫穎而出,成功地打響名號,得自早年學藝時的扎實工夫,又深諳設計的原理,這正是同業望塵莫及之處。

游禮海亟思將大溪木器業發揚光大。1971年間召募了一批木工、雕花、漆藝等匠師,由他畫圖、打版,交由他們製作,再將產品外銷美、日等地,賺取外匯,全盛時期工作人員上百人,是大溪最具規模的木器大廠。當時的總統經國先生曾多次來參觀,還主動幫他在國際上宣傳。

1978年,台灣經濟起飛,「吉美」專心做內銷生意,游禮海體認到造型優美的傢俱,不只能提升生活品質,更能豐富文化內涵,於是提倡「傢俱藝術化」。當年他所製作的「紅木太師椅」,即獲得省府建設廳舉辦的手工業產品競賽第三名,成為名符其實的藝術品。

1981年代,游禮海開始應寺廟之邀製作供桌,中壢「元化院」、大甲「鎮瀾宮」、板橋「菩提院」和「法禪寺」,甚至連美國紐約的「莊嚴寺」,都指定由他製作供桌,可見其作品受重視的程度。

1990年,游禮海榮獲教育部頒發「民族藝術薪火相傳獎」、1992年連續三年獲得文建會頒發三屆「民族工藝獎」。因長期在高分貝的雕鑿環境下工作,聽力逐漸退化,乃在1998年退休,將事業交由兒子經營。

退休後,游禮海與太太經常結伴出國旅行,足跡遍及大陸及歐美各國。大陸的黃山、張家界和美國的大峽谷,令他印象深刻。因為那壯闊的絕壁、粗獷的肌理,就像用鏈鋸鋸出來的。大自然的奧秘與偉大,帶給他創作的靈感和熱情。70歲那年他以此為題材,再度投入創作的世界。

2009年,他開始創作第一件山水景觀系列作品「初心」,用台灣檜木製作,以木雕寫景,以刀代筆,做出水墨畫中的皴法筆觸,將崇山峻嶺縮小為案上小品,展現了他凌厲的刀工。

游禮海創造了一個「木藝職人」的典型,是一個全能型的通人,從個人創作到經營事業,樣樣精通。在人品方面,術德兼修,知書達禮,更是個雍容大度的達人,備受同業尊敬,是名符其實的大溪之光,也是後起之秀學習的榜樣。

 

作者為作家

 

●《觀察》雜誌授權刊登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