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潘懷宗》AZ疫苗第二劑延遲施打的影響

【愛傳媒潘懷宗專欄】2021年6月29日台灣某媒體新聞播報,根據牛津大學28日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刺絡針》的最新預印本之研究報告顯示,在施打第一劑牛津(AZ)疫苗後,延遲接種第二劑,可以產生較強的免疫反應,最長兩劑間隔的時間,可拉長到45週。

另根據中央社報導,當天下午疫情指揮中心張上淳召集人在疫情記者會上回應表示,僅接種一劑疫苗,對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病毒保護力仍不足,「延後打確實會冒一些風險」。接著,陳時中部長補充說,當中利弊得失確實要斟酌,目前多數專家與國家仍建議2劑牛津疫苗間隔8到12週施打,是最恰當的時間。

從上述的新聞報導中,感覺好像是在討論牛津兩劑疫苗中間,到底要間隔多久施打,才是最好、最恰當的選擇。實際上,如果我們閱讀相關的國際新聞報導(例如美國今日醫藥新聞,由記者 James Kingsland 於 2021 年 7 月 2 日撰寫、Ferdinand Lali 博士核實內容),可以發現,好像討論的重點不太一樣。該篇論文主要通訊作者之一,牛津大學醫學系蘭貝副教授(Teresa Lambe)就提到,這項研究對於短期內疫苗供應可能有限的國家來說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因為像孟加拉等低收入和一些中等收入的國家,正面臨新冠肺炎死灰復燃的威脅,而於此同時,他們的疫苗供應卻嚴重不足,當這些國家,由於疫苗供應不足,導致打了第一劑的民眾,等不到第二劑時,這中間的間隔時間就會超過推薦的間隔時間(8~12週),難免會引發專家們對疫苗延遲注射第二劑時,在人體內免疫反應可能不足的擔憂,所以在該論文摘要的第一句話就開宗明義地說:“COVID-19 vaccine supply shortages are causing concerns about compromised immunity in some countries as the interval between first and second dose extends”。

這篇論文的發現,可以讓大家放心,也就是說,科學家並非想要修改世界衛生組織 (WHO) 原本的建議,第一劑和第二劑之間的間隔時間為8 至 12 週,而只是想解決疫苗短缺的問題而已。

倫敦「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新聞發布會上,另一位論文通訊作者,牛津大學小兒科醫生波拉德教授(Andrew Pollard)也補充說,這一發現與其他疫苗經驗是相當典型的、一致的,因為在給予第一劑後,如果有更充裕的時間讓免疫反應成熟,那麼稍後您往往會看到更好的免疫反應。

總結來說,台灣應該算是已開發國家,不算牛津大學所說的低收入或中等收入的國家,所有打完第一劑牛津疫苗的國人,應該可以在8~12週後,有疫苗可以施打第二劑。但如果有所謂萬分之一的機率,屆時或因個人因素,或因同一種疫苗尚未進來,而無法準時施打第二劑,也不用擔心,因為牛津大學已經證明,晚一點打,並無效力減低的問題,只有張上淳召集人所說的,若晚一點打第二劑,對Delta病毒保護力不夠的問題而已,不必過於擔心。

 

參考文獻:

Amy Flaxman et al. Tolerability and Immunogenicity After a Late Second Dose or a Third Dose of ChAdOx1 nCoV-19 (AZD1222). Lancet 28 Jun 2021.

                       

作者為博士/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兼任教授、台北市議員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