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左化鵬專欄】來到布袋鎭,從事鄉野田調,東尋西覓,走進鎮上一條隱僻的巷弄中,剎時,我彷彿穿越了時光的隧道,見到了一方石碣(編註:圓頂的石碑),碑體上陰文刻著「貞愛親王殿下御上陸紀念之碑」。
這方碑碣,看似十分尋常,但對研究臺灣的文史,卻極其重要,它見證了日本統治臺灣的一頁歷史,也記述了臺灣人民的血淚滄桑。
日本伏見宮貞愛親王,一八九五年乙未戰爭,率日軍混成第四旅團,從澎湖馬公出發,渡過波濤洶湧的黑水溝,一日夜,由布袋嘴登陸。
大正十二年一月,特立此碑紀念。碑碣高三百二十五公分,字跡出於當時總督田健治郎之手。它矗立此處,當年,被視為布袋口的聖地,每當有關日本天皇的重要節日,學生和民眾都要被迫前來祭拜。
民國三十五年,日本戰敗投降,台灣光復了,備受屈辱的布袋民眾,早視此石碑不共載天,迫不急待的,將其推倒洩憤,民國四十五年,蔡姓地主又將其當作地基建屋。
但說也奇怪,石碣不見天日後,蔡姓地主的兩名兒子,相繼夭亡,家中又接二連三,發生一連串的不幸事件,蔡姓地主認為是石碣暗中作祟,遷居為安,搬去高雄。
時過境遷,將近半世紀,民國九十一年,蔡家後人,僱用挖土機拆除舊屋,它才被挖掘重新出土,竪立此處。
石碑久埋地底,字蹟已斑駁,如今,它灰頭土臉的矗立此處,無人聞問,早已不見昔日的風光。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照片來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