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傳媒滾動力頻道專欄】一家餅舖走過70年,時光會為這家店,帶來什麼改變?
1950年代,信義路二段的宜和食品行裡,周天和正在店內忙進忙出的招呼客人,這家店是周天和從阿祖手上接下的生意,但交棒給他的日子裡,另一個創意發想卻不斷在他的腦海盤旋,準備帶著他和子子孫孫走向另一條道途。
一開始周天和試著從店內的洋菓子品項,轉作傳統喜餅中常見的漢餅,心靈手巧的他一路將手藝延伸到辦桌點心和祭祀用的壽桃,而兒子周徳勝學生時期就開始在店內幫忙,在傳承的意念裡,周天和確立漢餅為主要品項,也逐步放手,讓這個二兒子扛起傳承的重任。
初接店內事業,最嚴格的評審除了自己,還有眾多跳下餅店幫忙的親友,從漢餅豬肉餡的源頭揀選、烤餅翻面的最佳時機、顧爐火看餅面的精髓,周徳勝每一步都受到眾人的檢驗,這些關照如同火候,不斷慢烤他的製餅技藝直至成熟結穗。
時間走到2019,臺北市政府以「台北造起來—店家再造計畫」協助潛力店家進行轉型,已交到第三代子孫周揚志手裡,飽腹歷史韻味的「宜和餅店」很快的雀屏中選,開始在永康街的巷仔內(新店點),建立起品牌的新面目。
這處周媽媽騎著腳踏車覓得的新址,開出了新的「宜德和志」,新名字裡分別帶入祖輩四代的單名,重新亮起的紅色招牌裡,為協助外國觀光客認識商品特色加入了「YEARS CAKE」的字樣,店內新立明亮通透的櫃檯,更讓周揚志感嘆:「我們終於擁有了內外場的分別,不會製餅到一半,就有客人忽然跑進廚房點單了!」
在粉刷完成的牆面,掛上了周家三代耐人尋味的時光記憶,原只有大尺寸的漢餅,在規劃師和父子倆的討論下,生出了小巧易食的尺寸,包裝保留蓋印的形式,也加入了對新娘的俏皮讚美,帶進現代化的印象。
很多人說空間改造,如同為生活帶來幸福感的魔法,從小在燠熱後廚陪伴漢餅出爐的父子倆,如今在窗明几淨的廚房裡,終於有涼風透進,空間的改換裡,滿溢一室的除了餅香,多得是父子二人為老店進化攜手妥協的心意。
如今第四代加入餅店的故事尚未有定數,訪談尾聲,只見兩個清秀的面龐正迫不及待的叫著爸爸,在一家人遠去的身影裡,「宜德和志」的精彩故事仍持續在永康街裡發生著。
作者為影片創作頻道
照片來源:滾動力頻道截圖。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