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黃士修》獨立書店風暴 什麼叫抵制?

    「你給翻譯翻譯,什麼叫抵制?」「抵制就是一天之後,我恢復營業,給商城打折賣書,接上我的腿!明白了嗎?」
    合先敘明,我以前每個月花三千元買書,近年雖很少有時間完整讀完一本書,但仍然有逛書店的習慣。我超過九成的書,都是在實體書店買的。
    作為一位讀書人,實在看不下去某些自稱愛閱讀,卻沒把書讀進腦子的假掰文化人,整天對社會情緒勒索,甚至尋租要求特權。
    在控訴大環境欺負我好小好可憐之前,先釐清什麼才是獨立書店?認真想一想,你可能就會開始困惑。
    獨立書店相對的是連鎖書店,所以沒有分店的書店應該都可以算獨立書店。除了連鎖書店的對應以外,其實很難界定獨立書店的範圍。
    從商業觀點來看,個人獨資、少數持股、非營利組織的書店,都可以有不同形式,與一般企業無異。
    世界最大的獨立書店是美國的Powell's City of Books,占地6300平方公尺,是誠品信義店的兩倍,所以用規模大小區分也不對。
    至於文青氛圍或特色選書,連鎖書店其實也做得到。甚至有水準書局這種打折打得比網路商城還殺的特色書店,跟其它苦苦營運的所謂獨立書店迴異。
    三民書局有復北店和重南店,如果關掉其中一家,它也可以稱為獨立書店。誰說獨立書店或獨立出版社不能有自己的網路通路賣書?
    真要說的話,誠品這種大型企業連鎖書店才是最滿足「主流文青」氛圍的書店,它們辦的特色選書、新書發表、策展、座談等活動,做得遠遠比所謂獨立書店還多。
    如果你要做獨立書店,搞清楚自己的定位是「策展人」而不是藝術家,沒人在乎你經營多困難、博客來多雞掰、你理想多高尚。
    客人看到你比博客來貴五塊就是貴五塊,要怎樣提供超過那五塊價差的無形價值給顧客才是要考慮的事情,去想想什麼情境能賣書、能提供什麼服務讓客人願意買貴才是正道。
    花時間糾結momo今天便宜幾塊、為什麼客人斤斤計較不肯買原價書、文化部為何不規定通路不准打折、外國人買書多貴都不抱怨都是搞笑而已。
    一個個整天自稱讀書多,連最基本定位問題都不考慮,現在連賣日用品的都可以靠選物商店養粉絲了,難道瑪黑會去抱怨家樂福罐頭賣太便宜,要阻止家樂福辦美食展嗎?
    獨立書店抱怨出版社對大通路比較好給獨家什麼的也是很莫名其妙,大通路就是會賣啊,貨出去錢進來才是真的。不然是要在獨立書店擺半年擺到退貨發黃報廢掉嗎?浪費樹木生命也不是這樣。
    「我們要思考書不只是商品。」
    我看到這句整個翻白眼,作為商品並不減損書的價值,書要到讀者手上才有傳遞知識的意義,不管讀者是買六折還是買九折,至少多一個人讀了。
    書擺在倉庫擺三年最後版權到期送去打成紙漿才是沒意義,承載的知識根本到不了別人的眼睛裡。
    「商品」不是一個可恥的名詞,覺得商業可恥你書自己寫一寫拿去影印店列印裝訂整箱搬去同人場自己賣就好了,開什麼公司啦。他們只會一整個痛心疾首的樣子在喊「書是知識不能像一般商品那樣打折賣!」然後怪文化部為什麼不禁止通路打折。
    問題就算真的這樣規定,大通路還是可以談到特裝版、博客來限定書衣、獨賣組、滿額贈、作者簽名版,客人一樣不會去獨立書店買。
    「市場崩壞,最後只能出暢銷書,冷門和小眾的書都不出了。」
    如果書店店長腦子都這樣,那就真的沒救了。正因為有暢銷書才養得起所謂小眾、冷門的出版品,暢銷書跟冷門書是共生的,不是互斥的。
    不然你以為版權、印刷、物流、倉儲都不要錢喔?還是去掉暢銷書,台灣人會忽然有素養起來改看學術著作,不看清潔工教你當沖賺三億嗎?
    大家自己摸摸良心啦,就算是出版同業,你這輩子買過幾本立緒的書?市面上八成出的還不都是什麼「被討厭的勇氣」或是跟對岸買不知名雜魚隨便瞎侃的財經還是勵志書版權簡轉繁送印直通大賣場。
    什麼「就算世界很討厭你也要很可愛」、更差的就是「國際美人鍾明軒」這種,你好意思說「書不是商品是承載知識巴拉巴拉巴拉」喔。

 


作者為以核養綠公投發起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