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的另一代表人物,毫無懸念的應是應昌期,他和蔣光超一樣,少小離家,老大難回。如今,慈城鄉人多已不識,在臺灣也漸漸的被人遺忘。
應昌期出生慈城寒門,小學畢業後,到上海當學徒謀生。然而他力求上進,刻苦自學,十五歲,竟然就考進被視為金飯碗的福建省銀行。
老天對每一個人自有巧妙安排,當年日本戰敗投降,他隨著接收人員渡海來臺,進入了臺灣銀行,從低階的行員一路做起,兢兢業業當上了副總經理。其間,還在台大任教,教授銀行實務。
應昌期天生傲骨,因不願到省議會備詢,又不願加入國民黨,被視為頑冥不靈,終於和總經理一職絕緣。
三十四歲那年,他毅然辭職,掛冠求去,創辨起實業,先後成立了國泰化工、利華羊毛、益華食品、恆昌公司。搖身一變,竟成了實業家和企業家。
世間的富商巨賈,比比皆是,有幾人能為後人稱道,又有幾人能令人懷思。應昌期在事業攀登上巔峰時,慨然捐出當時是天文數字的一億元,成立了「應昌期圍棋基金會」。他誇下豪語,圍棋是事業,其他只是職業。
他將所謂的職業,充分授權,全交給專業人經營,自己全心全力的投入圍棋事業。臺灣當時是圍棋沙漠,他出錢出力,先後邀請在曰本頗負盛名的林海峰和吳清源等人來臺,指導後進,切磋棋藝,他要把這片沙漠變成綠州。
愛棋成痴的他,廣設圍棋學校,從小學生教起,並經常舉辦「應氏盃」圍棋比賽,以高額獎金,獎勵後進。並親自製作棋具,訂定圍棋規則,他要發揚圍棋文化,把臺灣打造成圍棋王國。
其後,臺灣果然棋壇新秀輩出,揚名國際,應昌期的名字和臺灣圍棋畫上了等號。唉!可惜啊!真是可惜,後來,因意識形態的關係,圍棋被視為中國國粹,幾番風雨,一度興盛,一度衰落。
應昌期最終埋骨臺灣,他和孫運璿、李國鼎一樣,他們一生無私的奉獻給臺灣,他們的身骨,滋潤了臺灣的土地,他們的忠魂,化作一縷縷清風,拂過臺灣的大地,他們嘔心瀝血為臺灣的工業紥根,耗盡家財,為臺灣的藝文鋪路,臨走,兩袖清風,一無牽掛。
兩位人物的影像,始終在我腦中縈迥不去,不知不覺慈城的清道觀到了。我因腳傷未癒,不便登階,尋了路邊的石凳坐下,等候同伴歸來。
慈城,秋意正濃,我想到在臺灣的兩位慈城人物,忽然感到陣陣寒意,逼人而來。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