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朱亞君》你可以虛張聲勢 但逃不過內心的創傷!

    你生氣過嗎?會對誰生氣呢?生氣的時候,你在想什麼呢?你怎麼處理自己的憤怒呢?是習慣壓抑,還是發洩?你最近一次生氣,是什麼時候呢?
    我想起我生氣的面貌。我生氣有理性的時候,坦白說開來、處理,然後結束。也有很暴烈的時候,衝撞,俱焚也不惜。但也有過委屈到無言的時候。
    最絕望的一次,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內在流竄的憤怒⋯⋯我倒在床上睡覺,睡醒了再睡,醒來還是中午,超級慌,於是吞了顆安眠藥繼續睡,再醒來的時候,剛過傍晚,窗外全黑了,我坐在床上抱著自己,我謝謝老天:終於讓我過完這難捱的一天⋯⋯
    人生真是很難,如果事情再來一次,我能不能有更好的方式處理憤怒?(或者說,人會從生氣到憤怒,更多的是委屈感吧⋯⋯)
    那天跟編輯丁六聊書,她說她在編這本書的時候,告訴自己這書不只看一遍,要看十遍,還要做筆記。
    我說我真的做了筆記。書在印刷的過程,有一天心裡不舒服,我安撫著自己:停一下停一下,我現在是在跟自己的內在作戰,快呀,想一想叢非從怎麼說的......可是書稿在家裡,話語怎麼也想不全,想不全就無法說服我自己。
    那天一回到家,書包放下,第一件事就是衝到書桌前,把稿子翻開來,畫線的地方反覆讀著,那才感到平靜的力量。
    活得不舒服,是因為內心軟弱。叢非從心理師說得多好。
    我們如果從來沒處理好內在的創傷,那些傷口就會像變形的黑洞,在我們生命中以各種型態出現,你根本無從察覺,就掉了進去。你可以虛張聲勢,但你逃不過內心的創傷。
    非常非常喜歡叢非從心理師的《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你一定很累吧》,推薦給所有希望自己獨立、完整,內心真正強大的人!

【以下書摘】
    憤怒的表面意思就是:都是別人的錯,都是別人不好。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別人的錯那麼多,為何你偏偏在乎這個?錯的人那麼多,為何你偏偏在乎他?他的錯,跟你有什麼關係?你為何如此介意?
    你之所以對他的憤怒這麼介意,答案只有一個:他的錯,影響到了你。如果沒有波及你,你才不會那麼介意他到底有沒有錯。
    換句話說,就是如果他不做錯,我就不會受傷,就不會有損失。所以憤怒的意思就是,你要為我負責。簡而言之就是:我需要你。
    我為什麼需要你來為我負責呢?因為我自己做不到,我保護不了自己,我照顧不了自己,我無法對自己負責,所以我需要你來替我負責,你來照顧我。
    我們對別人的憤怒,都是對自己的憤怒的向外轉移。我們自己做不好,對自己有憤怒,但我們不能承認對自己的憤怒,就只好把憤怒轉移給他人。
    所有的憤怒都在說:我需要你。我好需要你。我真的好需要你。
    我需要你照顧我,體貼我,理解我,安慰我,保護我,支持我,尊重我,重視我,看見我。我需要你滿足我的這些心理需求。
    你為什麼不滿足我?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

    化解憤怒的根本方法,就是「為自己的需要負責」。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透過憤怒,看見自己的需要到底是什麼。第二步,為自己的需求負責:此刻,我可以為自己的需要做點什麼。
    第一步,當你憤怒的時候,去聽一聽你的憤怒:你到底希望對方怎麼對你?你的渴望是什麼?這種感覺熟悉嗎?誰曾經欠你的?誰沒有為你做過?
    我的意思並非不要你去憤怒,並非不要你去索取。憤怒有時是個好辦法,它可以恐嚇、威脅、控制、強迫對方去做改變,只要他改了,你就被滿足了。所以你可以透過憤怒的方式,去滿足自己的需要,這沒有任何問題。
    但問題是:當別人無法改變,當別人無法滿足你,你還要固執地、偏執地死死抱著他去索取嗎?
    當事實無法改變,當憤怒無法改變任何結果的時候,你是否依然選擇用憤怒的方式去索取?你可以單純發洩一下,舒服一下,這沒問題。但是你要知道,你還是滿足不了。
    你可以嘗試「一致性的表達」:直接把你所需要的告訴他。當這種方法也不行的時候,你就得做點別的來回應自己的需求了。
    所以第二步就是:你可以停一下,做個決定,為自己所需要的做點什麼。
    你要知道,這個需求是你自己的,只能你來負責。起碼,當你完成第一步,你的憤怒就會漸漸消退。即使你還是會憤怒,但是你的憤怒會被轉化,轉化成哀傷。
    你知道,這跟那個人沒關係。那是匱乏的你,可憐的你,孤單的你,從未被滿足過的你,從小就缺失的你。所以,當你憤怒的時候,你可以不斷在心裡重複默念這四個字:「我需要你」。
    當你恢復一點理性時,自行補充上後面的需求內容。可以的話,嘗試著把這些需求大聲說出來,反覆地說,大聲地喊,去感受那種匱乏。
    你應該為那個可憐的自己感覺到哀傷。然後你就可以抱抱自己,對自己說:我長大了,我可以為自己的需要做點什麼,而不是一直想著依靠別人。如此,憤怒就成了內心的力量。
    願你,內心擁有平和。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