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用誠懇改善台灣建築界虛矯容顏!

    誠懇,是建築的靈魂。
    建築界才子徐明松11月1日,從台北專程趕到台東,為典藏藝術行腳團,講解東台灣建築。面對已經60歳的「公東的教堂」,他感慨萬千。
    他有感而發地問著「為什麼1960年代以來,在台灣所有教堂建築,未能迢越台東公東的教堂!?
    公東教堂是台灣戰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的典範,天主教白冷會錫質平神父,邀請瑞士籍建築師達興登(Justus Dahinden,1925-)設計並建造。人沒來過台灣的達興登,隔洋指導下,辛苦建成。
    如眾所皆知,1950、60年代,台灣非常貧窮,別說窮鄕僻壤的台東,連一般城市,建材稀少且昂貴,但在宗教的大愛中,展現質樸的思維,以清水模工法,獨特板結構設計,重視自然光影與簡潔線條的內部設計,既擷取柯比意建築神髓,實用、鮮明的幾何線條、簡潔的裝飾,加上源自立體派藝術的影響,所謂粗獷詩意,呈現簡約見樸質的功力與美學特色。
    時間荏冉,一甲子的時間過去,今天以現代的眼光來品評這幢帶著滄桑與斑駁的建築,仍具指標性。
    難怪在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World Monument Fund ,WMF)舉辦的現代建築網路票選,與國際數十個重要建築同框下,依舊脫穎而出,獲得1萬0524票,令人振奮。
    根據徐明松分析,從設計結果來看,達興登對現代主義建築理想與原則相當熟悉。在公東高工校舍中,他同時運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現代建築論述。
    在處理一至三層的實習工廠、教室及宿舍等世俗空間時,達興登運用的是現代建築主流的理性主義論述。
    為了合乎工廠、教室與宿舍各有其不同尺寸與需求,也為了節省建造經費,達興登大膽使用台灣少見的「板結構」,嘗試以最經濟有效的方法將需要不同的各式空間整合,而由此具現為清水混凝土直接裸露的粗獷造型,最終達到結構、空間與形式三者明晰合一的現代建築理想。
    然而在面對教室大樓頂層的小教堂,可能是為了反映其宗教性格,達興登一反下面三層的理性原則,以情感性的象徵主義手法來設計。
    他充分運用斜面屋頂、噴上粗面水泥的牆面、微明而戲劇地貫穿教堂主軸向的天光,以及牆面鑲彩色玻璃等方式,製造出一種厚重、幽暗、充滿宗教象徵性、沈思靜謐的聖堂空間,一如柯比意於1950年代運用在廊香教堂與拉圖黑修道院的空間手法。
    尤其,該教堂的成就,不只在建築方面,當年白冷會神父、修士為改善在地居民艱困的生活,引進德國二元教育制,理論與實務並重,成為台灣技職教育,紥實的濫殤。
    建築本身的出眾,藴含歷史性意義,令人引以為傲。然而,技職教育在台灣扭曲的教育制度下,被棄之如敝屣,公東學園傲人的木工技法,漸行漸遠。而台灣建築,從貧困落後,走入虛榮浮誇,虛矯文化,充斥各地。
    徐明松以惶惑恐懼的心情,帶領我們追憶60年前,遠來神職人員的良苦用心,與崇高洞見。
    「誠懇」,是公東教堂留給我們的當頭棒喝。
    「1960年代以來,在台灣興建了多少教堂,為什麼同樣的教堂建築,沒有辦法迢越台東公東的教堂?」他一再追問。
    我們經常感嘆台灣的美學基礎不足,徐明松特別舉出日本社會豐饒底藴中,成為普立茲建築奬得主最多的國家之一。以安藤忠雄為例,沒有亮麗建築名校文憑,卻可以自學拔尖,在全世界留下出色建築作品。
    徐明松同時也舉行台灣王大閎當年的養成環境,從英國劍橋到美國哈佛,强調「肥沃土壤」對人才孕育的重要性。
    近年各方人才投入東台灣,包括許多心存善念的建築人才,也嘔心瀝血投入地方建築,「也許鄉村包圍城市,台灣可以得救!」
    徐明松語重心長!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