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左化鵬》溪魚池蛙 浮想聯翩

    小時候,不識長江美,不知黃河壯。只記得遙遠的地方,有一條溪。這條小溪,記載在當時小學二年級的課本裡,烙印在千千萬萬兒童的腦海中。
    猶記得,那條小溪,不知從何處來,也不知流往何處去,蜿蜒流經奉化溪口鎮一少年家的門前,少年蹲坐在溪畔,聚精會神的凝視著溪中的游魚,見小魚兒游呀游,不畏急流,逆流而上。
    他突然有所感悟,要學那逆游的魚兒,帶領江河日下的祖國,逆勢而上,與列強爭雄。這是多麼勵志感人的故事,老師們諄諄教誨,要學童依此作榜樣。
    後來我長大了,當時的那位少年也老了。我知道他後來半生戎馬,逐鹿中原,統一了祖國江山,又將倭寇逐退中國,躋身世界四強。可惜不久,狼煙四起,他愴惶辭廟來到了臺灣。
    終其一生,未能班師回朝。少年子弟江湖老,晚年只見朝陽在阿里山升起,夕陽在淡水河西沉,最終,他奉厝在桃園大溪,再也見不著那夢裡的小溪。
    歲月怱怱,彈指即過。哲人日遠,當年的學童,也已年逾花甲,他尋跡來到奉化溪口,尋找記憶中的小溪。
    這那裡是小溪,只見溪面遼闊,更勝基隆河,水深渾不見底,水淺處,村婦在溪畔洗菜搗衣,幾名釣客在楊柳樹下垂釣,也許是老眼昏花,潺潺溪水中,見不到逆流而上的游魚,再也見不到,那蹲坐溪畔的少年倒影。
    青山依舊在,小溪水長流。小溪本名剡溪,兩岸萬壑爭流,衆源并注,青山疊翠,碧波逶迤,唐朝時,李白來過,留下「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的名句。
    東晉名士王子猷(王羲之第五子),時居山陰(浙江紹興),有一大雪紛飛之夜,突然一時興起,欲訪隱居剡縣的好友戴逵,於是僱舟,沿剡溪行,邊小酌,邊賞雪,經宿至戴逵門前,東方己大白,並不入門,調轉船頭而歸,有人問他「何以故?」,他答說「吾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訪戴?」。
    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特將這段故事入畫,繪成曠世名蹟「剡溪訪戴圖」.筆端荒寒,蕭山空谷,寒江孤舟,雪色瑩然。
    小溪故事多。最為溪口鄉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是⋯⋯那位偉大的「少年」,中年後,忙於國事,他的流放俄國被當人質的兒子獲釋,偕洋媳婦歸國,他在溪口故居文昌閣東側興建小洋樓,囑其子靜修讀書,洗淨腦中的馬列主義。
    時值暑天,金髮碧眼的洋媳婦,身著三點式泳裝,從面溪的小洋樓跳水台,一躍入溪,戲水消暑,民風閉塞的鄉人見狀大驚,認為這不但傷風敗俗,而且破壞風水,「少年」的兒子得知後,立刻請了鄰近的戲班子,連演三天大戲,才平息了眾怒。
    小溪從此以後,再也見不到洋媳婦阿娜多姿的身影,但她,也為小溪再添了一段佳話。
    無獨有偶。同一時期,湖南偏僻韶山,有一貧寒農村少年,來到湘潭新式學堂就讀。他年齡長於其他學童,尋不到志同道合的玩伴,形單影隻,孤寂落寞。他曾慨嘆說,「我在那裡,感覺十分壓抑」。
    有一日,他獨自來到學堂附近的荷花池。荷花盛開,香遠逸清,草木青蔥,蛙栖魚躍。他蹲坐池畔,突然有感而發,寄寓在青蛙身上,寫下了一首七言絕句。
《詠蛙》
獨坐池塘如虎踞
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
那個虫兒敢作聲
    這首詩,托物言志,字裡行間,顯出唯我獨尊,雄豪之氣,躍然紙上。後來,我偶讀韓愈《盆池五首》,第一首,覺得似曾相識。
老翁真個似童兒
汲水理盆作小池
一夜青蛙鳴到曉
恰如方口釣魚時
又讀明代大奸臣嚴嵩少作
獨坐池塘似虎形
綠楊樹下彈鳴琴
春來我不先開口
誰個蟲兒敢出聲。
    終於明白,古今文章一大抄。溪魚池蛙應是一些馬屁文人,附會造神之作。剡溪如今仍無聲的流淌,月色仍照映著荷塘,可是溪魚池蛙今安在哉?
    俱往矣!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