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父親老了以後,見他歡顏的機會,尤其的少。健康不佳,他心情鬱悶。
偶爾在我們闔家相聚時,他雖開心,但體力的不支,讓這樣的歡愉,顯露出的外在,浮泛著淡淡的憂愁。我們的父親,越來越老了。但父親並非沒有留下過往歡顏的畫面。只是,以前照相沒那麼方便,要看到他真心流露的喜樂停格,確實不容易。
但母親說,我小時候,父親喜歡抱著我。抱我的時候,他絕對是很開心的吧!他,三十一歲才當上爸爸。
離開故鄉近十年,他才有了自己的家,自己的孩子。日子雖辛苦,心靈上,不免由於年輕,由於初嘗爸爸的喜悅,父親應該還是對生活,意志昂揚的。
從早期留下的部分照片裡,感覺得出,他疲憊,但仍堅毅的神情。
當一個父親,多不容易啊~當一個隻身飄零來台,人生地不熟的,娶了客家妹,生了他在異鄉落地生根的最生動註腳的第一個孩子,這樣的異鄉客父親,是多麼不容易啊~
但真正讓他最苦的,或許是,從異鄉客,到在地人的,這段轉折歷程吧!
「父親」,應該有怎樣的面貌呢?我們都是從自己的父母那,學習到最原初的疼愛。
父親牽著我,在羅東大圳旁,散步。我差不多就像我女兒三四歲時那樣,一路唧唧喳喳的,話個不停。
父親也能一路微笑,間或,也會笑我怎麼話那麼多吧~然後,在路邊幫我買一瓶玻璃珠汽水。抱起我,把我放在大圳旁的堤牆上,我們父子並排坐著。大圳裡,有舢板,那是我記憶裡最早的關於船的印象。
我很小,便有著父親側臉淡淡憂傷的影像。我不知道,那竟然是我一輩子擺脫不了的父子DNA。我年紀越大,竟然,越來越像我父親了。連某些憂戚的表情,都很像。父親幾乎不提爺爺。相對的,奶奶提得較多。
父親絕對是非常疼愛我的,我是他長子。但他或許不知道,他不提他父親,不提我爺爺的某種內在心靈的駁坎,恰恰是我們父子之間,很微妙的一個幽暗的黑洞。
我不很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但欠缺了父親對爺爺的細緻的描述,我們從小就覺得父親像從一處深淵裡走出來一般,沒有過去,亦就沒有了我們連結家族的線索。
我長大以後,聽一些眷村長大的人,聊起他們的父親,會說以前在大陸,當過縣長鎮長之類,以前在大陸家裡的地有多大,田有多少,等等。我都覺得很惘然,因為,我父親從來不會講這些?!
我父親身旁,那些單身到老死的同袍們,也幾乎不會講這些!於是,我也似乎明白了,父親應該就是一個極為平凡,極為普通的一個兵而已。
我不是那麼懂事之前,我可能心底充滿忿怨,為何我就不能生在一個較為富裕,官階較高的家庭呢?我父親雖然寡言,卻並不笨,他其實是知道他兒子憤青式的眼神裡,隱藏的幽怨。但,他能做什麼呢?他拙於掩飾。
他的確在死薪水之外,毫無其它可以生財之道。他除了省吃儉用,節衣縮食,擠出極為有限的零用金,還要平均分給幾個小孩外,他能做的極為有限。
我上大學以後,兼家教。盡量不跟他拿錢。他有時硬塞進我的背袋裡。嘴裡還囁嚅的,連聲不好意思就留著當零花吧。我悶聲的走出門。他以為我生氣,其實我是在走出巷子口時,想放聲大哭。
我長大以後,獨立自己的經濟以後,不經意的,竟發現,我長久以來,不知何時起,養成了不跟人訴苦,不跟人借錢的習慣。日子再緊張,我也若無其事的,買幾罐肉醬罐頭,幾顆白饅頭,便撐它一個星期。
那樣的過程,我稍稍能理解父親母親,是怎樣熬過那漫長,那麼多的過年過節,開學寒假再開學再暑假再開學。每個環節,都是錢錢錢。
我能回想起,父親在月底時,跟母親細細碎碎的在房間裡低語。
我能回想起,我跟大弟弟在青春期以後,故意假裝瀟灑,過年都穿著牛仔褲粗毛衣,堅持不肯去買難得的新年新衣服。而父親,竟會為我們非常執意的堅持,而發一整晚的大脾氣!
多年後,我再回想那時父親的忿怒,裡頭應該是夾帶疼愛夾帶自怨的糾結情緒的。他跟母親好不容易,東擠西挪的,湊足一些錢可以讓我們去買過年的新衣,我們,卻莫名奇妙的,不肯接受,好像在跟他們對抗一般。
而孩子呢,我們又是怎麼想的呢?
我們想的是,你既然沒錢,幹嘛一定要湊錢湊熱鬧呢!我們也是基於不想再讓拮据的爸媽,為過年新衣操心的好意,但我們觸及的痛點,卻剛好是父親母親拚老命想讓孩子過年不丟臉的堅持。
就那樣,連續好幾年,我記得,我們都為了過年要不要買新衣,父子間,鬧得很緊張。
那麼些年,過去了。我自己當了父親。雖然時空環境不同。雖然我的經濟能力比起當年父親的條件也大為改觀。
但父親反變成不願意買新衣的老人家了。他總說,不用,不用。我們孩子堅持多了,他竟會生氣。但還好,這畢竟不是非穿新衣不能過年的年代了。
我望著父親,看他把我們給他的紅包,再拿出來,分裝成好幾個紅包。顫巍巍的,拿筆,戴老花眼鏡,在紅包袋上,寫著孫子孫女的名字。寫著兒子女兒媳婦女婿的名字。
字跡顫抖。心意堅定。他就是要包幾個紅包給兒孫們。我沒有勸阻他。看他寫完。扶他下樓,呼叫大家通通到客廳來,爺爺奶奶要發紅包啦!
我想起他在我背包裡,塞進一卷鈔票的往事。我背著背包。往車站走。
有時,用手背,擦擦眼角。我們父子多像啊~在愛的槓桿兩邊,都有一股頑強的父子堅持。
作者為知名作家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