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朱亞君》你喜歡我吧 喜歡我的樣子吧?

    做家長的你,可能以為:
    他只不過是個孩子,能有甚麼壓力?他就是愛多愁善感,在無病呻吟。他偏要特立獨行、故意對立,耍甚麼孩子氣!我的孩子當然是我最了解,看甚麼醫生?
    但你知道這些自傷行為的背後隱藏著甚麼嗎?
    有個孩子不斷的拔自己的頭髮、睫毛、眉毛,只因母親過世後,父親交女友了,她愛爸爸,不想妨礙爸爸的幸福,但她好怕再一次被孤單的拋下⋯⋯
    有個孩子發現自己是同志,母親發現後勃然大怒,拎她去醫院,堅持要醫生「矯正」她。孩子吶喊著:這就是我,為什麼你只愛一部分的我?
    有個男孩沉默拒學。花了幾個月,醫師才看到他染血的日記上寫著:公車上那男人粗暴地抓住我⋯⋯整車人都望向窗外,沒有人看到一個少年正在被強暴⋯⋯
    選擇性緘默症的女孩困在強大的社交焦慮裡,任同學捉弄她,叫她「A狗欸」「神經病」,她崩潰了。在醫生面前她依舊沉默,只用手機顯示了一行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我如何能再細數更多?
    不要在事情走到了絕路,才哭喊著:我們甚麼都給他、我們費盡一切心力培養他、我們的工作都為他犧牲、我天天送他上學送他上補習班才藝班陪他做功課,我很關心他,我每件事都是為了他好!他有這麼大的痛苦,為什麼不告訴爸爸媽媽?為什麼!
    其實孩子什麼都說了,透過笑或不笑、哭或不哭,沉默、憤怒或自傷⋯⋯我們的孩子在呼救。

 


作者為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