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須文蔚/銀髮族 假牙政治學之外的思索

    台灣邁向銀髮社會,視聽茫茫,齒牙動搖,已經成為人生必然要面對的窘境,知名作家簡媜在《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一書中,提醒讀者要面對老化的必然,在這經歷中,一定要變成一個更好的人,希望在漫長黑暗的隧道中,盡頭會有個銀閃閃的發亮之物,「那可能是個溫暖、充滿平安的地方。」
    回顧這些年選舉政見中只見裝假牙,很少候選人關心老人家聽力的衰退,或許是該有不一樣思考的時刻。
    回顧台灣的「假牙政治學」最著名的莫過於1998年謝長廷競選高雄市長時,提出高雄老人免費裝假牙的政見,為他市長之路加分不少,兌現競選支票,當時估計是新台幣36億元,讓老人家能「努力加餐飯」,相信選民一定很「有感」。
    後餘波蕩漾,2008年,有立法委員提案主張將65歲以上老人裝假牙納入全民健保給付,但未獲國民健康署採納。
    其後每到選舉,裝假牙的政見就如野火蔓延,成為地方選舉的重要話題,諸如:2014年賴清德與林佳龍選舉市長,都不約而同主張「全面補助65歲以上長者全口假牙」。
     其他縣市長候選人紛紛跟進者,不在少數。在眾牙齒議題中,相當有創意的是朱立倫,他認為免費假牙政策,新北市不落人後,補助金額和其他縣市一樣,但更專注在前期預防,推動牙齒「塗氟」,年滿65歲以上新北市長者,一年一次,並且透過塗氟過程,檢查牙齒,希望保留真牙,因為「真的一定比假的好」。
    拋開牙齒議題,當台灣邁向高齡化社會時,張欣平醫師在2008年的博士論文《老人聽障之流行病學研究——以台北市社區老人為對象》中,就提出:「聽力退化是老人常見的健康問題,據臨床觀察,自50歲起就開始有聽力退化的現象,65歲以上老年人約三分之一有聽障的現象。」其後的實證資料也顯示,70歲以上老年人則聽損人口攀升為二分之一,可見這是一個相當普遍的困擾。
    不要以為只是聽不見,沒甚麼大不了,聽力受損常伴隨耳鳴、憂鬱、暈眩,進一步聽力退化更影響失聰者的情緒、人際往來或是社會行為。
    從照顧上觀察,年長的者一旦聽力受損,相較於一般老年人會多增加32%的住院機率,跌倒的風險也增加三倍。
    有越來越多研究證明聽損老年人罹患阿滋海默症的比率,要比無聽損的老年人高達五倍。
    2017年,24位學者聯名刊登在知名醫學期刊《刺絡針》(The Lancet)上的報告強調:失智症9大風險因子中,名列第一的是45到65歲的聽力受損,佔9%,超越抽菸的5%、憂鬱症的4%。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的「降低認知衰退與失智風險」準則,就明確指出提供長者助聽器,透過定期聽力篩檢,具有降低失智風險的功能。
    聽力改善的輔具補貼始終沒有納入台灣選舉中的重要政見,彼此互相對罵的候選人要求對方戴上「助聽器」,卻沒有人願意溫柔地為失聰或聽障民眾戴上,這成為台灣社會長期遭到忽略的議題。
    加上國內使用助聽器民眾的比例偏低,不覺得有需要,不知道求助何種管道,或是擔心器材太昂貴,都成為重拾聽力的障礙。
我的好友小說家張翎之前是聽力康復師,在長年執業的經驗中,她告訴我,聽力受損的恢復要比視力更容易,只是需要專業人員協助,如果需要配戴較為高端的助聽設備,或是動手術裝置人工電子耳,價格也就較為不斐。在希望家人聽見與經濟負擔的兩難下,需要更多討論與協助才能解決台灣老人家的聽損問題。
    日前,負責新竹苗栗數位機會中心輔導團的陳哲妮執行長和我分享「DOC親善學堂——智能助聽好聲音」的課程資訊,她邀請了專業的聽力師陳虹宇到社區演講,展示新型的數位智能助聽設備,更普及保健知識,從耳朵的結構、聽損與健康、聽損的鑑定、聽損的類型、避免聽損以及治療等層面,一一解釋給老人家聽,更重要的是不要拖延就醫,以免造成聽力、神經和大腦的傷害。
    陳執行長能注意到數位科技在聽損上的助益,以創新的「智能助聽好聲音」課程走入鄉間,確實讓人感動。
    隨著數位科技的發達,台灣力倡「數位包容」與「數位平權」的時刻,銀髮族聽力輔具的開發也越來越多樣,使用也必然更加親切與舒適,政府應當努力開展「國家隊」研發與生產,降低價格,普及應用。
    另一方面,政策上能支持聽力師到社區為民眾進行聽力保健的衛教,進步協助聽損的老人家鑑定與診斷,以社區的力量協助申請身心障礙的補助,應當可以讓更多老人聽見孩子的呼喚,身心得以康寧。

 


作者為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