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蘭成之後,賴雅之前(一)〉
張愛玲在《小團圓》裡,追憶往事,從胡蘭成的求婚不成,一下子,意識流,跳接到,十幾年後,她等著打胎,拿掉她生命裡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孩子,都四個月大了。
解讀「張愛玲傳奇」時,我們會遭遇一個有趣的弔詭。如果,張愛玲離開中國後,在西方社會,能調適得很好,當上大學教授,英文寫作大暢銷,對她會不會更好?
顯然,一直很挺她的夏志清教授,是這樣以為的。但,如果張愛玲真的成功適應了,那,還有張愛玲「傳奇」嗎?我懷疑。
你看過幾個大學教授,教授作家是傳奇的?有大學者,有大作家,但不會有大傳奇。成功適應西方社會的張愛玲,應該只是「張愛玲教授」,「作家張愛玲」,絕無「張愛玲傳奇」!
傳奇,傳奇,欠缺客觀條件的人生際遇,不足以稱傳奇。傳奇,傳奇,沒有主觀條件上想做自己的意識,亦難以構成傳奇。
張愛玲一生,兩個男人。年紀都比她大,大很多。弗洛依德式的分析,很容易,由於她與父親的關係緊張,而從戀父情結,找答案。
但答案若是那般簡單易解,好像也沒什麼好探索的了,不是嗎?戀父情結之外,張愛玲不善與人交往,也是一條線索。她自己說過,終其一生,朋友就那幾位。她又自視甚高,同輩男性,匹敵者稀少。
胡蘭成是自己找上門。賴雅是同在一個文學營。難以置信的是,兩個男人,都是在一種近乎封閉的時空環境裡,由於話題投機,進而彼此好感,進而有進一步發展。
更為巧合的是,從旁人來看,這兩個男人,於張愛玲,都不適合。但偏偏張愛玲都愛上了。你說她愛情品味「很特別」,那是客氣。基本上,她是偏執。愛了,就愛了。不早,不晚,就在那個時間點。
1952年,張愛玲離開上海。進香港。當時香港,一片混沌,謀生不易。
佔領中國的共產黨,保留了香港的殖民地現況,做為它對外的窗口。香港得以容納大批流離失所,暫時喘息的逃亡者。
當然,國共內戰失利的國民黨,也在香港伺機而動,持續運作。美國的情報單位搭配這形勢,在香港亦連結各種反攻,非共勢力,進行反共宣傳。出錢出力。
了解這時代背景。再看離開上海,離開共產黨中國的張愛玲,會比較明白她的倉皇,與選擇。
張愛玲是寫作的人。在淪陷區上海,她靠稿費維持相當不錯的生活水準。到了戰後香港,兵慌馬亂。有飯吃,不是件容易的事。投稿為生,顯然太天真。
這時,我們提到的香港做為英國殖民地,處於戰後,東西冷戰交鋒的一個國共文鬥,美國介入的特殊熱點,許多從中國逃離的知識份子,都不得不,捲入美國戰後反共勢力的大漩渦裡。
我在國高中時期,看的翻譯作品,不少是「今日世界出版社」。這單位,一方面,是提供了華人社會,非共產主義勢力範圍內,知識青年認識西方文化(其實就是美國主導的西方文化)的管道,另方面,則也灌輸了美國強勢主導的價值觀,導致我們這一輩幾乎全把美國當成世界核心,價值導師!
出走中國的張愛玲,毫無選擇空間的,落入當時東西方冷戰,美國勢力把文化文學當成意識形態操作的網羅內。她寫了反攻小說。她翻譯了美國作家。她必須這麼做,要生存。她選了賴雅,當夫婿。她也必須這麼做。她要生存。
作者為知名作家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