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可能會消失,有機會希望可以保留、傳承」,因為這樣的信念,26歲的廖怡雅放下博士班學業與大公司優渥的待遇,參與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成為台灣藺草學會專案管理人,推動創建學會自有品牌「台灣手藺」,強調手作實用與豐富設計感的作品不斷推陳出新,屢屢參加國內外展覽與競賽,2013年一舉奪得日本MUJI Award銅牌獎,成功讓台灣的藺編成品躍上國際舞台。
說起廖怡雅與藺草的結緣,要從學生時代開始,大三那年因為老師獲選國科會前瞻計畫,讓專攻工業設計的她首度接觸藺草,隔年參與青輔會暑期工讀計畫,在藺草學會所在的山腳社區協助包裝、販售與DIY教學,2013年因投入水保局舉辦的大專生洄游農村計畫,再度回到山腳社區,也因此覓得人生第一份工作。
雖說是人生第一份工作,但也因此有點小小的家庭革命。廖怡雅本身是台南人,取得聯合大學工設系碩士後,母親希望她畢業後回台南唸書,去年順利考上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博士班,但因為與山腳社區的緣分,社區的轉型與藺草學會理事長的辛苦她全部看在眼底。她提及,在碩士班時曾聽過老師演講,講述因為3C商品不斷推陳出新,導致商品汰舊換新速度加快,設計師反倒成為環境汙染的源頭,所以即使以她的學經歷,至3C公司有優渥的薪資與完整的升遷管道,最後仍決定休學。為此,原先對女兒決定不諒解的母親,某次至苗栗探視時,眼見山腳社區的民眾對女兒相當照顧,也感受到她的全心投入,不禁落淚並轉而支持。
廖怡雅說,學生時代學習的就是純粹的設計與量產,她曾以藺草為構想設計幾款精緻的滑鼠、耳機等,但對於強調手作、少量的藺編而言,有許多技術上的限制,兼具設計與美感的圖案有些無法派上用場,才赫然發現學用有這麼大的落差,「原來這才是現實世界」。
近五年來的摸索與耕耘,廖怡雅對於藺草的感情日益深厚,從起初單純設計到的創新與產品設計改良,近兩年來更參與藺編產品的產銷與推廣工作,2013年底推動創建學會自有品牌「台灣手藺」。早年,苗栗苑裡因為專門生產藺草,苑裡的婦女九成以上都從事藺編工作,現在懂得藺編的人愈來愈少,在勞動部培力就業計畫的支援下,目前台灣藺草學會有20人,其中藺編老師14位,年紀最長為65歲、最年輕的也有50歲了,怡雅對於藺草技藝傳承出現斷層也甚感擔心,目前學會與台南藝術大學合作推出藺編教學課程,希望帶動更多年輕人投入藺編工藝。
以傳統工藝市場上而言,「台灣手藺」作品販售價格較高,但廖怡雅強調,藺編作品因手編限量,辛苦的藺編師傅應獲得應有的報酬,為拓展市場,她持續透過述說品牌故事、舉辦展覽及深度體驗等方式,提高商品的價值感與消費者的接受度,她也發現,這樣的行銷方式逐漸獲得肯定,無論是進駐百貨公司設點貨源有銷售管道,業績都有成長,高單價商品販售量持續增加。
廖怡雅的努力逐漸展現成果,為有效行銷台灣藺編工藝之美,近幾年來,日本的民藝店持續採購藺編商品,全新設計「藺暖簾」去年拿下MUJI Award銅牌獎,讓藺編商品逐漸打響名號,今年11月初預計至日本千葉大學工學部與設計文化計畫研究室、東京民藝協會做交流,11月底還要遠赴德國參加柏林工藝展,她希望台灣手藺能從日本出發,有機會能夠推廣至更多國家,讓更多人發現台灣藺草之美。
未來,為帶動藺草文化發展,廖怡雅期盼能結合當地社區獨特的藺編特色以及周遭景點,整合成具文化與觀光休閒旅遊特質的深度旅遊體驗路線,建立完整藺草產業鏈,不僅蓬勃地方發展,也能讓協會自給自足,讓傳統文化得以真正傳承。(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