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蔡詩萍/《張愛玲100》之十九

〈傅雷,為張愛玲打開評論的第一扇窗(下)〉
    迅雨,就是傅雷。以迅雨評論張愛玲小說的標竿來看,傅雷不愧是當時的公共知識份子。努力想在時代的洪流中,仍維持頭腦冷靜,思慮清敏的判斷力。尤其重要的,他堅持了一種超越意識形態的美學。
    小說,要有技巧,要挖掘人的內心深層一面,不管要描述的是怎樣的一種人!
    這套美學觀,使他能在淪陷區上海的文學花圃,看中張愛玲的小說。用這些評論做準則,他第一眼,就高度評價了《金鎖記》。
    迅雨說:「它是一個最圓滿肯定的答覆。」這確實是定論。
    張愛玲不少作品,可能見仁見智,但唯獨《金鎖記》,普遍公認一流的代表作。
    迅雨也是很早看出張愛玲擅長的心理分析技巧。不是落落長的,以文字堆疊的分析,而是「利用暗示,把動作、言語、心理三者打成一片。」
    兩次叔嫂調情的畫面,「不光是那種造型美顯得動人,卻還綜合著含蓄、細膩、樸素、強烈、抑止、大膽,這許多似乎相反的優點。」
    「每句話都是動作,每個動作都是說話,卽在沒有動作沒有言語的場合,情緒的波動也不曾減弱分毫。」
    你不覺得,連傅雷的評論文字,也美到驚人嗎!對比之下,迅雨對〈傾城之戀〉,可沒有那麼高的評價了。
    他總認為,無論是白流蘇,或范柳原,都刻畫的不夠深。「〈傾城之戀〉的華采勝過了骨幹,兩個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的缺席。」但,迅雨有看出張愛玲小說中,很特別的擅長。
    「微妙尷尬的局面,始終是作者最擅長的一手。時代,階級,教育,利害觀念完全不同的人相處一塊時所有曖昧含糊的情境,沒有人比她傳達得更真切。」
    不是這樣嗎?曹七巧與小叔的偷情,白流蘇與家人的互動,范柳原與白流蘇開始的試探,振保與紅玫瑰後來的巧遇⋯⋯太多太多,人與人之間,不知所措的愛與不愛,不都是微妙尷尬的局面嗎?
    但你總得打發掉,不是嗎?
    張愛玲在真實人生裡,可能可以不跟人接觸,門縫下遞信,書信上往來,紙條裡交待,但她於小說裡,卻把這樣的無可避免的尷尬,處理得令人心頭發緊,無可奈何。
    但,迅雨的嚴苛評價,也引發後來一段關於張愛玲的文壇公案。張愛玲是否不擅長長篇小說?
    張愛玲首度嘗試的《連環套》長篇,是否因為迅雨的批評,而中輟了呢?
    張愛玲後來在1976年出版的《張看》裡,談起《連環套》的始末。她承認寫得很糟,「寫了半天還沒寫到最初給我印象很深的電影院的一小場戲,已經寫不下去,只好自動腰斬。」她同時承認,同一時期另一篇《創世紀》更壞。也腰斬了。她本來以為,船過水無痕。
    但不料,多年後被挖出來出版,她不得不上陣說明。張愛玲說是「自動腰斬」。
    但回顧當時,《連環套》連載了四期,便被迅雨痛批,「弊病是內容的貧乏。已經刊布了四期,還沒有中心思想顯露。霓喜和兩個丈夫的歷史,彷彿一串五花八門,西洋鏡式的小故事雜湊而成的。」
    完全失去迅雨欣賞張愛玲短篇的優點。以張愛玲自己的回顧,對照迅雨的批評,缺點看來雙方都有共識,就是雜雜沓沓,還沒寫到關鍵。
    到底是不是傅雷斷了張愛玲首度嘗試長篇的創作夢?還是,張愛玲真的不擅長長篇的巨作呢?這公案,其實是可以在往後的作品裡,去找答案。
    但你不覺得,張愛玲在最好的創作時光裡,遇上傅雷的精妙好評,不也是文學史上,上海孤島,很美的一抹霞光嗎?
    是霞光。抗戰結束。國共內戰。張愛玲倉皇赴港。傅雷留在大陸。文革時,他的美學觀徹底被批判,夫妻雙雙自盡。孤島裡,作家與評論家的奏鳴曲,終成絕響!

 


作者為知名作家
●經授權刊載,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