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疫情趨緩,最近不管在團隊會議,或是與朋友的交流,經常談到「後疫情時代」的議題與發展趨勢。此議題未來勢必會持續延伸與發酵,幾個深刻的體會,與大家分享、探討。
一、疫情爆發至今,台灣防疫表現亮眼,疫情逐日趨緩,但國際疫情仍在蔓延。對照此刻的平安、健康,疫情所致的衝擊,並非「如夢一場」,表演藝術要回到過往的樣貌,仍須時日。
二、疫情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國際政經情勢更不同以往。經濟、政治、生活三者互為連動,表演藝術復甦過程,如何從全球政經情勢的轉變中,創造發展空間,頗值探討。
三、「報復性消費」是各行各業對後疫情時代抱持的期待,藝文界也不例外。面對許多摩拳擦掌,設法「創造需求」,藝文界要如何掌握機會,才不致於曇花一現。此時,努力和專業是必然的,但背後有許多的功課更需要努力。
四、打好基礎、保有因應彈性,才能降低大環境改變所生的衝擊。好的基礎,須多元的人才投入和累積,以及好的內容與多元觀眾。放在表演藝術來看,則需要藝術家和藝術行政管理領域的工作者,共同投入耕耘,才能永續、長久。
作者為打擊樂家、藝術及教育行政工作者、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