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謝維倩編譯】歐美新冠疫情越來越嚴重,但股市不跌反漲,背後主要的原因:股市不是經濟,股市永遠向前看。美國的確診人數一個月之內上升了400多倍,全球確診人數上升了約12倍,而美國股市依然上漲了1.7%,歐洲等國的股市也有類似表現。
股市和房市是一個國家的經濟引擎,由於股市可以透過交易立即變現,比房市更吸引各類投資基金的湧入,國家經濟亟需資金促成,不論是為了經濟成長,解決就業問題還是追求進步。各國的證卷交易所,基礎成分是上市公司,因此一國的股市確實會反映出經濟的基本面。
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充滿活力,大批具有競爭力的上市公司掛牌交易。假設公司的營收不斷增加,這些營運績效遲早會透過分紅和市盈率倍數反映到公司的市值上,推動股市逐步上漲。
股市和經濟的關係未必互相對齊反映,有時可能發生南轅北轍般的互相矛盾。過去3周美國的失業申請人數分別為:330萬、680萬和660萬,加起來有1700萬之多。但是股市反而有所上漲。
主要原因是歐美各國都推出了規模龐大的刺激政策,在美國國會通過的2兆美元刺激政策中,包括6000億美元將以現金直接發放給個人,以及5000億美元和3770億美元將以貸款形式分別發放給大型公司和中小企業,至少在短期內提供一些急需的援助。
歷史上來看股市和經濟經常會發生「脫鉤」,二戰以來美國經濟衰退最嚴重的年份是2009年,GDP下跌了2.5%,失業率則創下了1982年以來的新高9.9%,當年美股則上漲了30%。從2009年到2019年,中國的人均GDP從3000多美元上升了3倍到接近1萬美元,然而A股幾乎沒有變動,10年來的平均回報率接近零。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那就是股市永遠都是向前看的。許多宏觀統計數據,比如失業率、PMI、工業製造、GDP等,由於需要時間累積出數字做統計,因此都有滯後性,因此當我們看到這些數據時,不過是反映過去一段時間裡經濟活動的的總結。
但股市的運作機制是看未來,為了對一家公司股票進行合理的估值,投資者需要預測其未來的現金流,然後把現金流折現到現在,推算出一個合理的現金價值。因此股市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往往能夠提早預測經濟增長還是衰退。
新冠疫情肆虐的當下,一些英國和美國零售公司,他們的財務狀況並沒有那麼差,主要原因在於政府的刺激和救助政策,起到一定的幫助。如果疫情得到緩解的話,這些公司也有可能早於預測逐步恢復生產活動,獲得營收和利潤。
所有股票的內在價值,都可以用現金流折現的方法,將其未來折現算出一個現金價值。而一個股票的內在價值,取決於一年以後的現金流。投資者需要以全方位的角度,觀察目前疫情引發的經濟停擺對企業的影響,分析何時和如何恢復經濟活動,以及復工復產後公司的現金流會如何變化,這是股市向前看的核心邏輯。
對於所有的投資者來說,新冠疫情帶來的股市波動,很可能是人生頭一遭的股市奇遇,如何面對這種新現象,必須從過往歷史學習一些規律和教訓。投資者以「回顧過去」的心態去判斷向前看的股市走向,會導致判斷失誤。
股市接下來的發展取決於各國政府的抗疫成效,以及民生攸關的經濟和生產活動多快能夠恢復正常。沒有人能夠準確預測市場何時見底,它只能在事後被認定,投資者應該保持冷靜,過濾掉沒有用的雜音,基於股市的運作規律做出理性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