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新舊疫情引發的金融危機有何不同?

    【特約記者謝維倩編譯】這次美股暴跌波及全球股市,但是與2008年的金融危機不同,這次的市場動盪不是發生在銀行業或支付/結算系統的危機。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和市場一直在停滯邊緣掙扎,直到兩年前才稍稍有些許起色,但是又被中美貿易戰打趴下去。

    各國政府回應金融危機的財政措施已快到極限,因此這次突然而至的黑天鵝,讓應對方式減少,以致形勢變得更加艱難。去年美國股市簡直是一牛沖天,投資者在喜悅和擔憂之間擺盪,顯然人們心知肚明股市的動能來自聯邦政府的減稅和美聯儲的降息,而非實體企業的績效,由於美國就業數據是歷年來最低,因此衰退之說被掩蓋下去。

    新冠病毒產生的影響正在摧毀供應和需求,產業鍊的中斷與消費的停滯,削弱了全球經濟增長的勢頭。歐元區和日本的央行已來到負利率,可以用的子彈越來越少,想要抑制市場的波動需要透過注入流通性和不斷降低利率(已沒有空間)。

    全球石油需求萎縮,沙烏地為保住國內財政,提高每日產量導致原油價格下跌逾20%,危及美國小型頁岩油公司的生存能力,並損害了部分企業債券市場。

    高漲的資產價格開始回落到與其真實市值更為匹配的水平(儘管基本面也在惡化),這種調整是以無序方式進行的,因而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造成風險。

    越來越多的國家,包括德國、義大利和日本,日益有發生衰退的可能,目前的形勢雖然令人不安,與2008年卻有所不同。因為它不是起源於銀行,不會危及現代市場經濟的神經中樞,即它們的支付和結算系統。

    不幸的是與2008年相較,今日的黑天鵝存在一個令人不安之處,各國政府從一個落後的位置出發,應對當前的動蕩。

    長期以來依靠貨幣政策支持增長,這是一種失衡的經濟政策。為了避免惡性循環,日益惡化的實體經濟拖累市場,而市場反過來拖累經濟,政府必須採用有針對性的措施,以持續為經濟穩住基礎(政府需要展現良好的治理能力)。

    這些措施包括免費冠狀病毒檢測的醫療措施,保護社會最弱勢群體的政策,比如對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人提供免費治療,以及緩解金融市場流動性不足的方法(資本逃離有潛在危險的股市)。

    政府必須採取協調一致的方法來落實這些措施,此前過於依賴央行的行動來刺激增長,現在必須推行真正提高生產力的改革,增加國際協調,以確定可以採取的集體行動。新冠病毒的相關措施越快實施,經濟就會強勁地好轉。

    極低的抵押貸款利率和能源價格有助於推動復甦,兩者都將提高消費者的購買力。市場越早看到出現這種情況,就會越快恢復,市場將建立在更加真實和持久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