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起唸《杜威》」是一種努力是一種初衷也是一種召喚!
一個人的樣子是被他過去所做的事情定義出來。你開始出發走在那個工作的路上,然後慢慢地有人靠攏集結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前進、累積、創造和演繹。
我想說PIKA的故事——南部教育圈特殊燃燒熱情實踐杜威精神的草根力量。
「我們一起唸《杜威》」高雄課程督導廖俞雲是65年次的積極開朗的熱情女中年,2月初的偶遇,在一個餐桌上吃米苔目,她和他的59年次以及71年次的高雄教師夥伴聊天,我聽他們談論定期讀書會唸《杜威》唸得七葷八素啃得很艱辛,但其中還有人竟然是唸英文原文書。
「蛤!未免太太認真了吧!」我當場肅然起敬,現在當老師壓力大,不斷面臨教改和新課綱挑戰,還積極主動組織讀書會探究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約翰.杜威的經典教育理念,實在太強大了!
杜威是美國實用主義,他畢生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一、教育即生長,生長即成長,二、教育即生活,生活即經驗,倡導做中學教育,認為行動才能改變才能美夢成真。
我對於南部教育現場草根力量勃發,深感驚訝,特別是橫跨差距達20歲的跨世代社群,竟然共融學習共備課程,還能夠凝聚組織讀書會讀杜威,很感興趣。
半個月後的2月下旬廖俞雲等一行四人來到電台,仍然是跨世代的5、6、7年級生的共同行動,如何組裝跨世代合作共融、共學也共榮的前進是一門學問。
這天不同的5、6、7年級生跨世代組合學習社群,一早從高雄和台南出發北上開會、拜會和學習交流,最後第四個行程來電台訪談「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研發的創新研議和實踐反饋。訪談結束匆匆小跑步踏著夜色穿過花博趕搭捷運再轉高鐵回去,忙碌勞累卻也興味盎然。
「科學探究與實作」是108新課綱的高中生必修4學分的課程,高雄課程督導林百鴻和台南一中物理老師何興中坐下來,直接導入訪談重點--就從實驗開始,一個裝滿水到達表面張力的馬克杯,請問放入硬幣50元、10元、5元、1元,水會不會濺出?我腦袋立即反射出「阿基米德原理」馬上回覆「這麼簡單,當然會啊!」結果林百鴻老師當場實驗放硬幣,一個二個三個四個⋯結果他放了好多個都沒有水流出來。
「蛤?怎麼會這樣?」我無法相信我從小背誦如真理般的原理公式被顛覆,林百鴻說從打破慣性認知開始,然後就開始啟動「打破砂鍋問到底--」動機興趣然後做假設和設計實驗,並開始探究進行操作驗證。
科學不是科學家的科學,是生活中的科學。林百鴻直接戳破科學是背誦解答理論的記憶考試,他指出「理論是被建構但是也是等待被打破的。」這門「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符合杜威的做中學,幾乎可以代換為「科學即生活」「實作探究即素養」。
什麼是科學探究與實作?透過觀察、假設到驗證,沒有標準答案的一套經驗知識程序的系統化建構過程。
台南一中率先開展吹泡泡、點蠟燭、彈橡皮筋和紅豆、綠豆等「科學探究與實作」課程,台南一中物理老師何興中問一根吸管要如何吹一個泡泡?吹很多泡泡?吹泡泡中有泡泡?泡泡和泡泡的介面是圓的還是平的?一大一小的泡泡接觸是會往哪一個推進?
過去高中的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教科書有課程有參考書和評量,但是「科學與探究實作」無中生有,必需從頭思索設計課程,老師沒有受過類似培訓,於是林百鴻和何興中跨科跨校摸索課程,共備討論是創造的開始。
何興中強調引導學生思索並自主做中學的素養培養課程,最大衝擊主要是老師角色的改變,老師必需從傳統的「教學者」亦即知識傳遞者轉換成「引導者」,要能夠帶領學生在生活中觀察發問,激發學習動機,然後陪伴也刺激學生討論並激盪思考創造或批判力,再透過界定定義問題,建立假設去設計實驗的操作過程,蒐集資料和分析資料,不斷修正發問,培養自主精神,然後做出成果發表的分享和傾聽。
PIKA組織數理老師開發課程教案,為淺顯易懂讓一般師生理解,特別還讓國文老師廖俞雲做共備課程試教實驗,「蛇是冷血動物,那蛇有沒有溫度?」他們經常爆肝集會熬夜備課,但是不忘笑鬧起鬨的友誼讓認真追隨學習杜威推翻強記背誦知識,堅持做中學鍛鍊學生活知識的一群人,吃飽睡飽再繼續前進。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