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政策對了 人才、商機擋不住!

    俗話說,花若盛開,蝴蝶回來,政策對了,人才、商機檔不住!

    一年一度的台北當代藝博會落幕,雖然難免幾家歡樂幾家愁,但瑕不掩瑜,在沒有陸客捧場,大陸收藏家卻步下,仍證明台灣有舉辦國際級藝博會的格局與能力,還有台灣收藏家,獨力撐出一個藝博會的風光,值得國人感到驕傲。

    經歷了元月11日總統大選,爭擾告一段落,農曆春節年假,正好給大家喘一口氣,好好休息一下,準備迎接開春後的新景像,藝術圈內人,對政治有種敬謝不敏的疏離感,但政治影響經濟,經濟左右藝術,藝術不得不把政治、經濟因素,列入考慮。

    大選過後,台灣似乎破繭而出,準備迎接新綠季節,可喜可賀。首先,晶華酒店董事會潘思亮喊出「台灣黃金年代指日可待!」

    房地產專家顏炳立也說,2019年土地交易量達2318億元,創歷史新高,證明台灣房市已翻空看多,2020年會是房地產的市況,可以用春暖花開作形容。

    經濟部長沈榮律說,今年改變台灣最大力量,是台商回流,這也是台灣30年來突破陰霾,最大的改變。截至1月16日台商回流,回台投資共169家,達新台幣7158億元,創造就業59148人。

    央行總裁楊金龍、財經專家梁國源都驚嘆台商回流力道,超乎預期。央行目前已上修台灣GDP,從2.06%增高到2.4%;民間投資從3.67%成長到5.05%,拉動資本設備投資。

    過去30年台灣人流、物流、金流源源不絕流向中國,這是台灣經濟困窘之源。這回台商回流,台灣經濟再起,讓人雀悅不已。

    從2019年底,民間投資達7.61%,是6年來新高。非常確定的是,台灣GDP表現,居四小龍之冠。

    政治選舉告一段落,經濟回春,民眾消費信心增強,藝術產業似乎也可以放手一搏。

    目前困擾台灣藝術產業,有幾個方向:

一、稅賦改革。

    含第一市場的5%營業稅減免,以及第二市場的分離課稅爭取,目前仍功敗垂成,與理想明顯落差。

    自從香港反送中抗爭運動以來,政府全力爭取台灣恢復亞洲交易中心的地位,尤其爭取藝術拍賣公司返台。

    去年,行政院政委張景森出了很大力氣,邀請文化部及財政部賦稅署開會,恊調5%加值營業稅(VAT)減免問題,當時獲致的結論是,依照文奬勵條例30條。只要設籍在台灣的畫廊、藝博會,提出申請,可以獲得減免優惠。對於國際畫廊,也鼓勵來台設分行或聯絡處,即可比照國內畫廊的同等優惠。

    這項德政,在交由文化部藝發司推動時,被打了折扣,許多畫廊反應不熱烈。加上,部分小型畫廊和藝術家往來,並不開發票,在無進項成本下,使5%營業稅減免的德政被穿上小腳,十分可惜。年後可望重整旗鼓再舊議重提,希望落實所有優惠。

    至於第二市場,即藝術拍賣市場,2016年曾經被視為是台灣藝術市場的新里程碑。財政部賦稅署公告調降藝術拍賣稅率,新的稅率賣家只需依照拍賣收入的6%純益率併入個人年所得,按照所得稅級距計算,實際稅率最低是0、最高為2.4%。

    香港的方式是,藏家經由拍賣公司出售藏品,會從拍賣公司按照成交額直接課徵0.5%的稅,不必由個人申報,也就不必披露藏家個人資料;中國大陸則是3%,轉嫁給賣家。所以台灣的0到2.4%,介於中間,具有競爭力。

    當時市場曾經樂觀地以為,新的拍賣稅率彷「鬆綁了困住台灣藝術市場發展的沉重桎梏」、「終於可以跟香港、中國的稅率相競爭」,但是事與願違。

    但是拍賣稅率修正迄今,轉眼將近4年,事實證明,對於「創造台灣藝術市場的轉機」,尤其是對於「創造台灣藝術家在亞洲藝術市場的轉機」,並没有看到明確的改變與助益。

    原來在於,要合併所得稅。

    因為,拍賣分散春秋兩季,藏家接觸的拍賣公司也多,單據保留與滙整,十分麻煩,許多人會在不等的時間,多點交易,對於單據保留非常費力。

    其次,大家最擔心的賣家隱私問題,在申報所得稅時,無所遁形,必須全部被爆光。

    因此,台灣收藏家願意以2.4%的最高稅賦繳交,但希望採分離課稅,即每一次交易,就直接以落槌價乘以2.4%,直接從價款中扣除,這樣對賣家來說,不貪戀0稅率,通通以最高的2.4%計算,比較省事,不會因為曠日費時,單據遺失造成困擾,更不會在稅官面前,曝露隱私。

    由於財政部賦稅署一向不了解,也不願意去了解藝術產業,對於任何與所得稅脫勾的分離扣稅,非常敏感,也極力阻檔分離課稅。

    日前清翫雅集多位大老在聚餐時,非常期待政府以2.4%的最高稅率作為課稅標準,如果可以簡化這項課程方式,比較可能吸引國際拍賣公司重新回到台北,而收藏家也會願意把收藏品交付台灣的在地拍賣公司,這樣才能提升台灣的拍賣競爭力。

    稅必須收得到才是錢,台灣藝術品交易金額在兩岸三地佔比,從2001年的97%,降到2018年的2%,市場已經完全流失。而且,台灣目前一整年真正從藝術拍賣項目扣到的金額,不到新台幣2千萬元。全世界有不少國家對藝術品交易所得都是免稅,但台灣為堅持賦稅公平,或是只為曲曲2千萬元新台幣,而反失去競爭力,這是非常鄉愿之舉。

 

二、台灣專屬「現代美術館」的成立。

    讓台灣前輩畫家得到官方支持,作品進美術館,這會是中止冰凍期,最有效的作品。

    台灣前輩畫家在80、90年代,有過風光期,在台灣錢淹腳目的環境下,台灣藝術是投資重要一環,加上,台灣畫廊發展時間早,國際拍賣公司蘇富比、佳士得相繼來台舉辦拍賣會,整個市況勃興澎湃,無限的資金,追求有限的藝術家籌碼,帶來一日三市的盛況。

    然而,2000年後,蘇富比、佳士得因稅賦和隱私的因素,退出台灣,轉進香港,帶來台灣與香港發展的兩極,香港一日千里,成為全球三大藝術交易中心之一,台灣被邊緣化為完全的地方市場,台灣前輩畫家的曝光度日漸減少,藝術市場,淪為有行無市,停滯萎縮。漫漫20年過去,前輩華人藝術家市場,中國現代前輩畫家市場,雞飛狗跳,拍賣熱度,常被調侃為「億來億去」,各個差價可觀,眉開眼笑。

    反觀同時期收藏台灣前輩畫家的收藏家們,彷彿長住冰宮,迄今轉賣變現無門,慢慢退出藝術交易市場,實在可惜,也極不公平。

    近二年文化部長鄭麗君體察台灣前輩畫家的低潮與困境,已經積極出手拯救。

    除了透過藝術家的學術研究,出書立傳,外也奔走滯留海外的台灣前輩畫家作品的回流,從北美地區順天美術館敲出捐贈台灣公立美術館第一記響鐘之後,去年底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林柏亭捐出林玉山全部作品給國美館,引來外界尊敬的掌聲。

    無獨有偶,素有「礦工畫家洪瑞麟遺作,也從舊金山回歸,都為死寂的台灣前輩畫家收藏圈,帶來生氣與話題。

    林玉山、洪瑞麟之後,還有那些台灣前輩畫家會跟進?大家點名子嗣優秀的文化大戶,例如,前中研院長李遠哲父親李澤藩、公視華視董事長陳郁秀父親陳慧坤。還有子女年齡漸高,越來越力不從心的台灣前輩畫家李石樵、李梅樹、楊三郎⋯。

    日前,張萬傳在國父紀念館舉辦遺作大展,台灣前輩畫家家屬群聚,大家都希望為台灣美術史上熠熠發光的台灣前輩畫家們作些推廣,但苦無具體方向。

    在北教大執教30年的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對台灣前輩畫家一直非常關心,從她早期擔任北美館長舉辦的中日韓前輩畫家展覧、到北教大美術館開館的中日前輩畫家展覽,在學術爬梳,作出亮麗貢獻。

    目前林曼麗商請企業家張純明,全力逐年贊助中研院顏娟英老師,帶領研究團隊就台灣前輩畫家,作全面性田野調查,可望健全台灣前輩畫家的文獻資料,以帶動更多深度、多元的學術研究。

    據了解,目前北中南等公立美術館都存在購藏經費拮据問題,一年新台幣3千萬元左右的購藏經費,實在買不到什麼重要作品。因此是否透過更多的藝術捐贈抵稅的手段,鼓勵藝術家後代或收藏家捐贈,勢在必行。

    然而,作品捐贈了,是否通通收藏進國美館就沒事了嗎!?其實屬於台灣前輩畫家的專屬「現代美術館」的成立,刻不容緩,那才是完整梳理、研究、展覽、推廣、新媒體活化的開始。

    迫切性的系列工作,缺一不可,才能真正讓台灣前輩畫家畫作、靈魂與價值,有所依靠,有所結集,才能以學術為市場破冰,回歸台灣前輩畫家該有的高度與完整度。

    台灣前輩畫家的子嗣,都近耄耋,凋零壓力大,我們正在跟時間賽跑,大家必須加快腳步,全力衝刺。

    一旦籌碼安頓,學術啓動,台灣前輩畫家市場抬頭才有希望。

 

三、藝術友善環境的營造。

    如何爭取國際拍賣公司,從香港移駕台灣,重返20年前在台北舉辦拍賣會的盛況?成為行政院列為打造「亞洲藝術交易中心」的重要工作。

    行政院希望透過投資獎勵新市鎮條例抵減15%計劃等更多優惠獎勵措施,開放民間參與,一起打造可以和香港平起平坐的總體環境。

    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在去年底,主持藝術產業税賦免會議之餘,透露政府有心在減免5%營業稅後,再推出更多友善措施,徹底振興台灣藝術產業。

    A.清查全省適合作為藝術聚落的古蹟、閒置空間、潛力開發場所,作為政府聚焦發展藝術產業的後盾。借鏡北京798園區、上海黃浦江東西岸館博群聚開發經驗、香港畢達行、H Queen大樓定位與設計概念⋯,急起直追。

    目前被點名的地點,包括遠雄自由貿易港、台北機廠、南港瓶罐工廠、大內藝術園區、林口新市鎮。

    B.以投資資減免扣抵,鼓勵民間參與藝術園區或周邊產業的建設,包括私人美術館、藝術展演中心、藝術企業大樓、藝術品典藏儲存、修復中心⋯。目前責成文化部儘速草擬相關辦法。

    C.參考新加坡自由港、上海保稅區⋯規劃精神與發展上的良窳現況,作為台灣藝術產業,規劃擴大同類型免稅優惠的依據。

    D.在濁水溪以南,選擇適當地點,列為藝術產業發展重鎭,一來補北部藝術空間發展的不足,同時讓故宮南院產生「集市」效果,再者,平衡台灣南北城鄉差距。

 

四、文化信託法的修訂與推動。

    國外藝術品捐贈的制度非常成熟,國際一流博物館更有相當比例靠民間捐贈。反觀臺灣是相對保守,一般是捐贈宗教團體或慈善團體,對於捐錢或藝術品到博物館,都還是很生疏新穎的觀念。

     館博界苦無足夠典藏經費,難以增補藏品。反觀臺灣,民間收藏風氣鼎盛,老早就藏富於民,但卻與公立館博界始終沒有很好的連結。臺灣民間的藝術收藏富饒,如果藏家願透過美術信託讓寶貴藏品進入博物館,作為研究、展覽使用,必能豐富館博界,也讓出錢出力、累積大半生的瑰寶,發揮最大效益。遺憾的是,目前信託法在臺灣,雖已完成母法立法,唯沒有針對藝術文化的信託,作進一步修法與闡述。

    故宮以中國古代藝術為主,中國近現代藝術精品相對不足。外界期待故宮能與民間擴大合作,例如成立「廣雅軒」專館,讓廣達董事長林百里收藏大半生的收藏,進入故宮收藏體系,令故宮在「中國古典藝術精品」之外,再加入中國近現代藝術鉅作,更加的豐富完整。

    如眾所皆知,台灣重量級收藏家,起步很早,買遍全世界,對於入手收藏品的增值與否,不是最在意的,但都很努力希望完整保留經典,讓收藏品不被離散。如果可以透過信託,讓收藏家保留財產權,安心地把藏品放到故宮等公家館博中,博物院就可以就近研究藏品、也策劃相關展覽。等一段時間的觀察與磨合,藏家再決定藏品的去留──可以原封不動歸還,也可以接受被永遠信託在故宮。最後如果有藏家願意捐贈,更讓故宮在既有基礎上,更為豐饒多元。

    目前故宮朝向信託法的修訂,希望該法能覆蓋文化藝術領域,讓官民的收藏能量極大化,尤其鼓勵清翫雅集藏家豐富優質藏品,進入故宮。

    當然,公開的修法之外,朝野對中國文物的態度,希望可以有更正向的詮釋,當年北京國寶長途跋涉,搬遷到台灣,是那一代故宮人,千辛萬苦,偉大而崇高的歷程,也是老天爺厚愛疼惜台灣的表現,台灣人應該心存感激,珍惜這項珍果,不要動不動就嚷著把中國文物丟回大陸。

    收藏家花大錢、出心力,尋尋覓覓,把流散全世界國寶,收回國內,是令人尊敬的作法,他們願不願意,從私美術館或庫房,拿出來和故宮與社會大眾公開分享,端看彼此的信任基礎,值得朝野一起深思。

 

五、美術館展演空間不足。

    雖然台灣擁有北美館、國美館、高美館等中、南三家公立美術館,台南美術館也於前年底加入營運,若加上台北當代美術館、北教大美術館、關渡美術館⋯,還有趕工興建中的新北、桃園、台中⋯等美術館,不久的將來,六大都齊備,美藏館時代來臨,似乎不再是口號。

    但是空有硬體,若不加以妥善規劃分工,大家一窩蜂作相同的事,搶相同題材的展覽,那都對現況的改善,加分不多。

    希望政府能思考更多空間的釋出,例如,華山、松山、空總、台北機廠。

    抖落一整個「豬」年的紛爭吵嚷,該回歸平靜,「鼠」年的大環境,非常被看好。藝術在政治、經濟大勢揚升之後,藝術環境的去腐存菁,解構再建構,馬虎不得。俗話說,花若盛開,蝴蝶回來,政策對了,人才、商機檔不住,台灣勢必光榮再起!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