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急,硬著頭皮走入這間「性別友善廁所」,這是我第一次走進見不到小便斗的廁所。說實在的,我很不習慣,在這麼狹窄的空間,聽男女隔牆二重唱。這棟汽車停車場的廁所,原先是男女隔開,現在改為男女和第三性別人士共用,還取了一個時髦的名字「性別友善廁所」。小時候,我們家稱廁所為「茅房」,鄰家小朋友稱「屎礐仔」。後來,也稱洗手間或盥洗室。曾經我一度客居韓國,聽阿里郎朋友叫廁所「化妝室」,到了日本,桃太郎朋友稱廁所為「御手洗」、或外來語「W C」。但不論古今中外,也不管它名稱如何,只要是內急了,大家都不約而同往這裡跑。
古聖先賢或凡夫俗子,凡人都不能缺生命五大元素「吃、喝、拉、撒、睡」。由此可知,廁所有多重要,它幫人們解決了兩項重大民生問題。只是古人只重吃穿,對如廁卻不太講究,大多在居家附近隱蔽處,草草蓋一間茅房,就解決了拉屎撒尿,若有人「佔著茅坑不拉屎」,不知讓等候的人要多心急有多心急。
茅房這個名詞已不合時宜,說上廁所或洗手間已習慣成自然,提到上化妝室,我怎麼聽都覺得彆扭,男子漢大丈夫上個廁所,說成是去化妝室,豈不顯得太也娘娘腔。倒是早先有人將男廁命名為「觀瀑樓」,女廁為「聽雨軒」,用辭既文雅又創意十足。可惜去中國化後,近年已少見,後人可能再也難體會其中文字的奧妙。
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前簡陋的茅房不見了,當兵時臭氣熏天的一條坑小便池,也不見了,現在大都改用抽水馬桶,甚至還出現了五星級的廁所。古時候的皇帝,如果看到現在金碧輝煌的廁所,應只悔生在帝王家,不如投胎在現代。
以前廁所的牆壁上,常有人塗鴉,寫些不堪入目的話,或塗些淫穢不堪的畫,有人留言罵同學或譏諷老師,有人發牢騷月旦人物或批評時政,當時被戲稱是廁所文學。但沙石中也偶能揀到珠玉,如:「最適輕吟淺唱,不宜亂炸狂轟」;「天下英雄豪傑到此俯首稱臣,世間貞烈女子進來寬衣解裙」。
自古文人雅士,從不屑將拉屎撒尿放屁等粗鄙的文字寫入詩詞。我忽然想起毛澤東,他曾在「念奴嬌 鳥兒問答」詞中,寫到「不須放屁,試看天翻地覆」。這首詞十分有趣,毛澤東把自己形容是鯤鵬,赫魯雪夫是蓬間雀。藉詞遣懷,把蘇聯老大哥好生修理一頓。
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背負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間城廓,砲火連天,彈痕滿地,嚇倒蓬間雀,怎麼得了,哎呀!我要飛躍。借問君去何方,雀兒答道:有仙山瓊閣。不見前年秋月朗,訂了三家條約,還有吃的,土豆燒熟了,再加牛肉,不需放屁,試看天翻地覆。解放完畢,走出了性別友善廁所,我感到自己像個怪叔叔。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