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數103年初以來的食品安全事件,從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基改玉米製成的澱粉、芋圓中的順丁烯二酸、混裝米事件以及最近的劣質油品事件,一連串的食品安全疑慮,讓消費者對於這幾十年來吃下肚的東西蒙上不健康的陰影,大小廠商全數中箭落馬的狀況,更是讓民眾對於日後如何選擇安心可靠的食品感到一片茫然。
過去的台灣社會,將大陸製的食品視為黑心商品,各類工業添加物讓人聞風變色,即使去到對岸觀光旅遊,也是吃得膽顫心驚,甚至還有人習慣帶著泡麵赴大陸旅遊,為的是避免吃到有害的加工食品。相對於大陸,國人對於國內的商品較具信心,政府的宣導與各大企業不斷強調自家商品本著良心經營,絕對提供最高水準的食品安全,然而沒有幾年,消費者信心伴隨著不斷接露出來的內幕,瞬間崩盤,還有多少問題食品,成為大家心中共同的疑問。
這些問題其實都已經存在許多年,之所以會在最近前面爆發,主要取決於兩大關鍵:第一是網路資訊的發達,過去經常有資訊壟斷的現象發生,許多內幕消息只要媒體不曾報導,就沒有公開的一天,大統混裝油事件昔日就有風聲耳聞,然而始終僅限於特定群體,今日網際網路訊息爆炸,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媒體,連帶的也讓這些黑幕更容易曝光;第二是國人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往沒有多少消費者會去關注食品包裝上的成分,僅僅靠口耳相傳與廣告內容,就片面決定了購買與否,包裝上的名詞對於普羅大眾而言沒有太大的意義,現在消費者在購買的同時常常會比較成分價格,更容易發現當中藏著什麼樣的問題。
想要改變黑心食品的問題,需要仰賴食品安全教育的深化,強化這方面的知識教育,可以讓民眾更關心平常吃進口中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如果能夠有效建立起全民共識,就能防止不肖廠商懷著得過且過的心態黑心經營,教育人民的同時,也需要政府機構的積極作為,除了政策上的稽查執行之外,也期望國家食品安全教育暨研究中心能起到提供更多食品安全教育的資訊來教導國民如何選擇安心可靠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