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家進軍國際,雕塑家李真,應該是近年的成功案例。背後的推手,亞洲藝術中心居功厥偉。亞洲藝術中心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李敦朗(1943-)與李宜霖(1976-)、李宜勳(1979-)父子兩代,組成的金三角,分工明確,勢如破竹,為華人藝術產業界,留下經營典範。12月23日上午10時,在台北市建國南路上,走訪亞洲藝術中心,李敦朗、李宜勲父子,對於持續擦亮亞洲藝術中心品牌,跨足海峽兩岸的佈局,感到欣慰,也為擠身國際藝壇,全力以赴。
從1982年成立畫廊迄今,已經37年,是兩岸三地最資深的畫廊之一,台北、上海、北京的落地經營,尤其分割出亞洲藝術中心、A+ Contemporary 以及ArtTrend ,可說已具備「陸海空並進」的競爭優勢,令同業欽羨不已,也自嘆弗如。現年76歲的李敦朗,是台灣藝術產業界的元老之一,德高望重,除了創辦「亞洲藝術中心」,他是藝術產業中極少見的,正科班出身的畫廊經營者,挺立過藝術市場的榮枯,而且倒吃甘蔗,未來發展,極被看好。
李敦朗從台藝大美術工藝科畢業,又跨足了出版、拍賣、廣告、保險⋯等不同行業,既有藝術的專業,又有跨行業的經驗,因此,比同業更能展現靈活變通、借力使力的能耐,在漫漫的畫廊經紀路上,收放自如。尤其廣結善緣的個性,勤於出席藝術院校活動,熱衷參與社群團體,是少數能深入企業集團,得到企業奧援與穩定支持的畫廊之一。「熱忱、善良、誠信、機緣、專業、勤奮」是李敦朗投身藝術產業的座右銘,他說,在我訪問前一晚,他思考良久,得出的心得,並親自書寫下來,作為我們採訪的熱身話題。「對社會,你做了什麼⋯!」,李敦朗說,他不斷反求諸己,也以這句話,作為要求兩個兒子的價值核心。「經營藝術產業,不完全是求名,更非求利」。李敦朗解釋,藝術產業,是經營人的行業,只要是人,不管是藝術家、收藏家,無不在乎溫度,有溫度的互動,比什麼都重要。而文化產業,一步一腳印,速食不得的。
當李宜霖與李宜勲,相繼念完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碩士,學得金融、精算與行銷返國後,李敦朗與兒子長談,耳提面命告訴他們,人生可以有許多選擇,一旦投身藝術產業,那是辛苦歷程,也賺不了大錢,但卻是有意義的行業,可長、可遠、可生根。李敦朗特別以「Job」與「Career 」,來解釋其中的差異性,把藝術當作生涯規劃,文化的底蘊,與人生價值的使命感迥然。果然,孩子都很能體會父親的苦心,不但選擇畫廊行業,也積極投入,並巧妙分工,又以流利英語的優勢、財經背景的養成眼光,活化亞洲藝術中心的經營,以「初生之犢不畏虎」的精神,帶領台灣藝術家,勇闖國際,寫下台灣二代接班中,難得的拔尖史。
走過37年的畫廊歲月,亞洲藝術中心完全見證台灣藝術產業興衰,也參與中國畫廊從零開始置建起來向歷程。更可喜的是,在李宜霖、李宜勲,飛進飛出,學習國際畫廊與拍賣公司運作中,學習精髓,引外潤中,靈活變通,創造子彈不虛發、而且能夠與時俱進的大開大闔實績。提起早期李敦朗時代的亞洲藝術中心,幾件事,讓外界印象特別深刻:例如,李敦朗合資經營過「藝術貴族」雜誌,深諳媒體話語權的重要性,可說是先見之明。但是在台灣經營藝術媒體,過於小眾,發行幅員有限,廣告錙銖必較,除非能得到官方出版奧援,否則入不敷出,最後成為丟錢坑。李敦朗淺嚐即止,嘗試過幾期後,就打住拆夥,眼明手快。
又如,1990年底,李敦朗加入建築師白省三所創立的傳家拍賣公司,率先引領台灣從第一市場(畫廊)跨足第二市場(拍賣),主打台灣前輩和中青輩藝術家作品的路線,在當時,可說慧眼獨具,蔚為風潮,翌年起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公司接踵扺台,寫下20世紀末台灣風光的藝術市場交易史。然而,稅賦、隱私困擾,加上內部股東意見紛雜,李敦朗也是點到為止,快速放手,預留了日後與國際拍賣公司合作的經驗與默契,讓亞洲藝術中心的經營,更具八爪章魚的靈活架勢。
另外,最難得的經驗,李敦朗擔任過南山人壽保險公司營業處主管,還有東盟纖維股份有限公司成衣廠廠長、國華廣告公司美術設計⋯,乍看之下好像與畫廊產業,沒有直接關聯,卻是成為豐富他人生、訓練他機智的有力平台,尤其,李敦朗活躍在不同社交團體,贏得跨界人脈支持,所以在畫廊的展售上,能夠一馬當先,保持常勝軍活力。許多畫廊業者,總是以「打帶跑戰術」因應,租賃來的空間,跟藝術家逐次合作展覧方式,不花成本拿幾幅畫,就算開畫廊,然後左手拿、右手賣,賺取其中差價,沒有真正作長遠規劃。
反觀懂得投資奧妙的李敦朗,選擇打長遠仗,最基本的,他對畫廊空間的安排,以買斷為前提,不管是台北建國南路的一館、大直樂群二路的二館,都是李家自有資產,而且,只要是相連空間,日後人賣我撿,他們不斷加大畫廊空間。對於藝術家的選擇與代理,也是一樣,擇優選良,無比精準,當然,該中止就中止,也理性嚴厲以待。因此,庫房內的作品存貨,價值連城,成為海峽兩岸不多見的收藏型畫廊。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擁有豐富人生經驗的李敦朗,非常相信機緣。談到機緣,李敦朗有講不完的故事與回憶,而且都牽涉著響叮噹的紅頂大名人。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房地產投資的先知先覺與恰到好處,是各界津津樂道的話題,尤其他,在中國大陸,低進介入的時機選擇,早人一大步的收網盤算,完全見好就收,成為中國大陸投資的成功案例,外界嘖嘖稱奇。李敦朗也有過大企業家李嘉誠提擕的經驗,堪稱高手過招。大約20年前,李嘉誠征戰天下之外,也有鄉里回饋的大項目。例如他贊助汕頭大學,新建管理學院,對於嶄新校園,希望加置藝術雕塑作品,美化環境。於是敦請前香港特首董建華的胞妹金董建平,代為物色。金董建平經營香港藝倡畫廊,經常往返港台之間。古道熱腸的李敦朗見了金董建平,知道該項義舉,立即把朱銘介紹給金董建平,也陪她參觀朱銘工作室,預鋪了日後的合作善緣。
2000年李嘉誠派了一級秘書來台,直接循線找上李敦朗,從此台灣的亞洲藝術中心,成為李嘉誠集團打造汕頭大學的藝術智囊,李敦朗被邀請為座上嘉賓,安排參觀汕頭大學新建完成的校區。讓李敦朗記憶猶新的是,外型謙和平實的李嘉誠,到了現場,除了向熟識貴賓致意之餘,對於來自台灣的陌生的臉孔,也沒有失禮,他主動前來跟李敦朗握手寒暄。當了解李敦朗的背景後,便徵詢他如何用藝術品妝點校區,甚至請出建築設計師一起討論。由於汕頭大學管理中心處在大湖邊,有個土壩蓄水池。饒富設計美學概念的李敦朗,發現藝術作品與大自然融合的機不可失,大膽建議建築設計師,在湖上打造平台,讓朱銘的《人間群像》矗立在平台上,展現藝術在人間的極致。
結果,這個需要大動土石的意見,被全盤接受,朱銘百態人生的站立雕塑,被快速下訂,而且一訂就是14尊,簡直讓人喜出望外。若干年後,只要到訪汕頭大學,對於特別墊高打造的藝術平台,站滿了各領風騷的朱銘雕塑群像,栩栩如生,廣為傳頌。大企業家李嘉誠的親民形象,李敦朗烙印在心田,他指述,他曾從企業家傳記中讀到「李嘉誠認為合夥工作辛苦,因此總是厚待夥伴,堅持一定要比該給的比例,多給一分」。這種胸襟,令李敦朗感佩不已,也深受啓發,讓他在逐步放手交班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