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中日韓合作的根本缺陷?!

  【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上週,以落實「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為前奏的中日韓成都峰會,引起國際關注。東亞三國試圖進行合作已推廣多年,但一直無法取得進展,除了各自內部的問題之外,美國是最大的外部干擾因素。東亞三國的合作從根本上就有繞不過去的難題,經濟合作與朝鮮問題。合作要有基礎就必須落實解決方案。

  中日韓三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存在著國力的懸殊和差異問題,包括國內生產總值、市場的大小和人口數量,以及產品競爭力等多方面的差異,這都會影響三國合作的心態,繼而直接影響具體合作行為。尤其中國被西方稱為「非市場經濟」國家。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比較國與國經濟實力的一切基礎。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2019年前三季度為10.2兆美元,日本為37773.79億美元,韓國為12210.3億美元。

  上述數據決定了中國在貿易額上壓倒了日本和韓國,至於消費市場和人口數量方面,中國對日韓兩國的壓倒性人口數量,以及中國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也影響了中國壓倒日韓消費的數量。

  中國對日韓兩國的壓倒性優勢,決定了中國除非在東亞承擔川普當選總統前美國在世界貿易格局中的角色,即相對徹底的市場開放,否則難以承擔領導位置。然而無論從歷史、現實和文化上看,中國不承擔領導角色很難,中國至今仍然聲稱是「發展中國家」,除非做出調整,面對日韓已是「發達經濟體」會是障礙。

  另一方面三國的互信度問題,姑且不論過去歷史和戰爭帶來的深遠影響,還有韓日島嶼民族的思考方式。僅從人口數量、國土面積、自然資源、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角度,以及歷史和文化來看,中國毋容置疑屬於日韓常說的「大國」,而他們則屬於小國。

  東亞三國雖 「同文同種」但溝通並不容易,彼此在行為上並不好相處,例如:貿易上的開放度,以及利益關係上的得失心裡,讓關係變得敏感而多疑。  此次力促實現「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的動議者當然是中國,日韓兩國雖然附議但也有自身的考量。

  對韓國來說,近年來被中日兩國接連制裁,已經心有餘悸,現在面對中國的邀約,為了防止重蹈覆轍,只能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因此文在寅與中國及東亞合作時,不放棄「印太」聯盟,同時還要搞一個「東北亞鐵路共同體」,就是要與俄羅斯和朝鮮通過鐵路連為一體,積极參与俄羅斯遠東大開發,並進入朝鮮市場,努力分得一杯羹。

  此次較為主動的日本並不像韓國那般迫切,只是面對美國不給小盟友牟利機會還實行敲詐,只能另找依靠。日本早已決定安全靠美國,經濟靠中國的國策了。此次積極響應中國,除了上述考慮外,還期望在「一帶一路」中分一份利,特別是日本的TPP也很歡迎中國加入,畢竟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中日韓深度合作會產生長期影響的是朝鮮問題,包括當前的朝核問題,未來朝鮮半島的統一問題。  朝鮮以擁核和導彈為手段,以世界唯一超級大國美國及周邊盟友日、韓兩國為主要敵人,以不定期的方式發起懸崖戰術,繼而在東亞製造安全與和平危機。

  也因此東亞三國周邊始終存在著戰爭隱患,同時意味著任何有意破壞東亞深度合作的力量,可以利用朝鮮問題作為手段,干擾破壞東亞合作。面對朝鮮問題,三國的立場顯然並非一致。

  就日本而言,國內政黨和民眾相對一致,尤其是在反朝核和綁架日本人問題上,而韓國的情況則分為左派和右派,左派明顯親朝,右派則正好相反,甚至包括在朝鮮擁核問題上。

  中國的情況則更為複雜,在立場上中國主張朝鮮半島無核化,但中國一直把對朝核問題的處理與中美關係相連,這客觀上造成了中國有能力處理朝核問題,但事實上又難以處理危險的朝核議題,造成朝核議題直接和間接地危害著中國的安全利益。

  中日韓的深度合作並不穩定,受外力干擾因素太多。以當前形勢來說,朝美關係隨時可能發生衝突並爆發危機,這對東亞三國的合作將會構成直接破壞。然而三國在上周的峰會上,並未對朝核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峰會提出的辦法是放緩對朝鮮制裁,以求朝鮮不再惡化局勢,讓美國不再以強力壓朝鮮屈服。這種做法是否能滿足美國和朝鮮就很難說了。中日韓合作必須對朝鮮問題實施有效控制,才可以沒有後顧之憂,可以走得比較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