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提到中國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一、預估突破40兆元(RMB),達到41.1兆元。二、年增長8%。三、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60%。除報導內容外,補充額外數據與觀察:一、中國網路零售佔總體消費比重,2018年約23.%,2019預估超過25%。二、換言之依然有75%的消費發生在實體,常見的路徑有:1) 實體選購,實體消費。2) 網路點單,實體交易,完成消費。三、中國線下零售門店總數約23萬間,推測為低估。四、手機消費佔網路消費總額的一半以上(5.7兆),每年以20~25%持續成長。五、線上消費女性佔57%,線下男性約52%,越來越趨於一致。六、線上消費總額60%由30歲以下消費者貢獻。
即使手機風風火火,實體消費的規模依舊,換言之,我們可以明確感知到實體到線上的消費移轉是大勢所趨,但我們更得避免一種極端的誤區:「不到轉線上消費就等死。」這是一種光環效益下的誤解,線下連鎖通路的發展依然蓬勃,只是相對分散,不似電商一般集中且聚焦。
總結上述:線上很重要,線下也一樣,重點還是基於品類、消費場景、目標客群與消費體驗來設定,銷售的最後一哩路發生在線上還是線下。
作者本名戴于千
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
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