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倫敦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它需要具備替新上市的公司籌募國際資本的能力,以往倫敦背後有整個歐洲市場為支撐,但是脫歐的不確定性讓許多新創企業可能考慮在其他金融據點上市。
數據顯示,今年僅30餘家公司在倫敦上市,自2009年以來這是最低數量的一年,事實上退出倫敦證交所的公司比加入的還要多。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倫敦股票市場的籌募活動經歷了最慘淡的一年,
全球各地的首次公開發行(IPO)都不盡理想,意味著人們對中美貿易和全球經濟放緩乃至於停滯的擔憂。優步(Uber)等領軍企業差強人意的表現、以及WeWork取消上市,反映了投資者對全球新上市企業的不看好,股市人氣受到打擊與抑制。
英國的IPO數量較去年下降62%,遠超過全球IPO總量19%的降幅。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募集股本的金額,從2018年逾60億英鎊下調至37億英鎊。
券商指出,今年很多IPO被撤消或推遲上市時間,包括電影特效公司DNEG、養老金公司ReAssure和哈薩克斯坦金融集團Kaspi。選在倫敦上市的公司,其規模也較為小一些,只有Trainline和Network International的募資金額超過10億英鎊。
許多投資者考慮到「硬脫歐」可能的毀滅性結果,還有英國大選的風險,而不願意將大筆資金投向英國市場。英國股市今年的表現落後其他主要市場,例如:新加坡富時100指數(FTSE 100),德國Dax指數,美國標普500 指數(S&P 500)。
企業高管表示,倫敦作為上市目的地的吸引力變小了,因為對於公司治理的監管更加嚴格。但是大選以後,似乎有一股樂觀情緒,人們預期會有一波上市潮和併購活動,畢竟新創企業期待籌資為明年的新技術項目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