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美國科技初創企業在矽谷風生水起,吸引好的人才,也造就了新技術,這都仰賴美國企業在股票分紅獎勵制度上,讓績效好的員工參股,使他們迅速致富,然後拿著資本再投到新的技術領域。
對於初創企業,股票期權並非可有可無的福利,而是主要貨幣。 但是在德國通過股票期權方式讓員工參股,對於企業幾乎是不可能的。
德國雖然總體上差一點陷入衰退,傳統行業從戴姆勒(Daimler)汽車到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等龍頭企業陷入經營困境,但是科技行業卻再次接續了不錯的一年。 幾輪融資引人注目,使挑戰者銀行(N26)和旅遊初創企業(GetYourGuide)獲得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地位。
軟體集團(TeamViewer)完成了歐洲最大規模的股票上市。 自今年初以來,在線時尚零售商(Zalando)的股價幾乎上漲一倍,Zalando是柏林初創企業孵化器中嶄露頭角,湧現出來的最大企業。
與德國各地的創始人和科技投資者交談,聽不見什麼滿意的評價,而是充滿抱怨。 初創企業的企業家們反映了他們對營商環境的擔憂,從租金飆升、缺乏負擔得起的辦公空間,到工程師的短缺等等。 其中有一個抱怨是德國獨有的,那就是初創企業普遍沒有股票期權,這造成了人們普遍感到憤怒和沮喪的原因。
看起來似乎是無關緊要的抱怨,因為大多數行業的員工在沒有股票期權的情況下也過得很好,基本上薪水不錯,一切順利的話還會有額外獎金。
科技新創技術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研發之外,更需要招攬頂尖的優秀人才為技術帶來突破。 誠如柏林金融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和執行長所指出的,股票期權通常是高技能工程師、開發者和其他員工加入初創企業的原因,也是吸引員工最主要的工具。 初創企業在工作保障或固定薪資方面,難以和大型企業競爭,所能提供給員工的是公司的股份。
在德國通過股票期權方式,讓員工擁有股份幾乎不可能,稅收是主要障礙。 德國法律規定僱員必須,就其獲得初始獎酬時的市場價值與其期權的執行價格之間的差額納稅。
有些公司通過建立虛擬股票期權計劃來規避問題,根據這類計劃,如果初創企業上市或者被收購,員工將獲得現金等價物。
這樣的計畫對企業來說代價過於昂貴,同時也往往對員工不利,因為員工拿到這些款項之後,必須以收入的方式報稅(而非資本增值)。 另一方面,建立任何形式的股票期權計劃都需要大量行政工作,涉及多名法律和稅務專家,需要花費不菲且頻繁地前往公證處。
GetYourGuide的創始人雷克(Johannes Reck)表示,在德國法律之下,發放股票期權極其困難,變通辦法是在倫敦、以色列或矽谷建立此類計劃,這些地區只需付出德國成本的一半,這對德國初創企業而言是極大的競爭劣勢。 認為股票期權問題是德國科技領域「頭等大事」的人並不只有雷克。
雷克認為問題不僅在於德國很難吸引到合適的人才,還包括德國正在扼殺潛在的連環效應。 也就是說,員工在初創企業成功之後,兌現他們獲得的股票期權,將錢投入另一個初創企業,從而衍生另一家初創企業的財富,造就一批新的現金充裕的企業家。 雷克說:這是矽谷的良性循環,也是德國所欠缺的。
鑒於德國工人享有在企業內共同決議的寶貴傳統,不願意應對這類問題似乎難以掩人耳目。 德國法律保障大公司的員工在董事會中有代表,這意味著在監管和業務發展方向方面,員工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看來充滿活力的新世代德國企業而言,給予員工股份,而不僅僅是發言權,將會是非常明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