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謝維倩報導】中國正積極擴展其影響力,深化與中東的關係。英國國際事務研究所副主任表示,中國正通過貿易和投資逐步擴大與中東的接觸,而美國智庫專家則認為:中國人想要證明他們的社會和政治,走的是一條不同於西方的道路,但是可以創造經濟增長。 這些論調都反映出中國最近在中東地區所取得的各項成績。
中東各國不僅控制著諸如蘇伊士運河、紅海、亞丁灣、波斯灣等全球大宗商品流通通道與樞紐,而且還掌握豐富的資源,其中最為知名的即為石油與天然氣。
中東地區得天獨厚的豐富資源為該地帶來困擾與紛爭,伊斯蘭教宗派分歧,種族矛盾,區域衝突和爭奪地區主導權等原因,讓伊朗、以色列和沙烏地這樣的國家相互敵視; 加上美國的介入,讓中東像一個「壓力鍋 」,在敘利亞和葉門都出現尖銳對抗,甚至爆發內戰。
這樣的背景之下,中國為中東地區注入了一絲清涼。「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政府為推動國際社會合作,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而做出的戰略決策。中東正處於「一帶一路」的交匯地帶,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高度重視與中東國家的關係發展。 這些年來,中國「一帶一路」在中東地區取得了不錯的合作成果。 目前已與十個中東國家以及阿盟建立戰略合作關係,與九個中東國家以及阿盟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協議。九個中東國家成為亞投行創始成員。合作讓雙方都受益匪淺。
目前中國對進口油氣能源的依賴水平不斷上升,據統計2018 年 11 月份原油進口量首次突破日均 1000 萬桶,對外依存度超過 70%,未來隨著經濟的增長,原油進口還將進一步增加。
而中東目前是中國最主要的石油供應來源,與中東各國保持良好關係有助從源頭保障能源安全。對中東產油國來說,中國龐大的石油需求有力推動了該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雙方在經貿合作方面, 2017 年,沙烏地國王薩勒曼訪華期間,與中國簽訂了總額達 650 億美元的商業協議。另外阿聯酋計劃將自己打造成中國對中東貿易的關鍵轉口地。在基建設施的合作方面,中東各國都面臨基礎設施落後的問題,當前中東國家正處於工業化、城市化起步階段或加速階段。「阿拉伯之春」以及仍舊持續的內戰影響,部分中東國家基礎設施受到嚴重破壞;由於資金的欠缺,導致公路密度、鐵路密度、電力消費還是網路基礎設施等,中東國家遠低於發達國家,甚至低於發展中國家,因此對於基建有著巨大需求。
而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推進, 當前中國承擔的工程建設合作項目遍及中東地區所有國家,以色列、土耳其、伊拉克、埃及還有沙烏地等,幾乎涵蓋商業房地產、能源、鐵路(高鐵)、港口、城市道路系統、電信基站等所有基礎設施領域。中國在中東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確實利己利人,同時中國沒有任何政治要求作為前提,與美國形成鮮明對比。 英國每日電訊報形容,對於中東國家而言,中國就像一塊空白的畫布,人人都能畫下自己的願景。
除經貿方面的合作外,隨著中國參与全球治理以及對包括安全在內的全球秩序的維護,未來中國也許在緩解中東衝突、增進和平與穩定方面發揮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