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程金蘭/看見家鄉,看見差異

 

  從都市來的小朋友「小語」在支亞干部落迷路了。部落裡的太魯閣族小朋友「小晴」看見初來乍到的「小語」立即出現小朋友間的友好,帶著「小語」走進部落探訪部落裡的秘密基地,跟著阿姨一起學做竹筒飯和香蕉飯,並且參與會感恩祭典,體驗太魯閣族人文風情。

  這是西林國小的7位分別來自2年級、4年級、5年級和6年級的孩子們參加中華民國愛自造者協會「看見家鄉」學習空拍機攝影營隊半年以上的時間,在密集學習後,利用星期假日的課後日常,透過故事去開展上天下地的童真視角拍攝剪接他們生活的部落地景和踏查飲食節慶文化的影片《我們眼中的支亞干》。

  但太魯閣族的「小晴」去到都市會怎麼樣呢?這影片活生生的上演在參加「看見家鄉」的學習旅程中,刺激比較和差異的發問一幕幕都「再現」記錄在眼睛腦袋裡!支亞干部落是山谷裡的美麗家鄉是香香甜甜的空氣,每天生活不知不覺,但是出去就發現──「哇--這空氣好差噢!西林村的空氣清新,這裡不行--」揉鼻子的小孩對著帶隊去參加「看見家鄉」學習營隊成果發表會的老師林程熹抱怨,城市空氣有太多的汽機車廢氣,不舒服很不OK,林程熹很意外小孩的敏銳敏感和這樣子的「看見家鄉」!

  從後山花蓮到台南成功大學參加「看見家鄉」成果發表會,要往南走繞南台灣南迴鐵路到台南,這是一段換車坐車搖晃的路。「為什麼不做高鐵?」曾經在今年夏天去南投參加學習營隊,當時往北走繞北台灣到南投,那一個西岸和東岸的交通運輸工具差異,「家鄉」很容易被比較出來,小孩對於高鐵經驗有著深刻現代化造型和高速行駛的新鮮奇魅的刺激感受,立即有西部和東部高鐵和火車的落差印象。

  子恩不喜歡寫功課,但是對學習空拍機拍攝超有興趣,透過空拍機外拍的動力,改變懶散的生活作息,57歲阿嬤看見子恩的改變,堅持陪著子恩來台南參加成果發表會。這一趟旅程的經費要精打細算,但是四天的時間,擔負種山蘇和農地耕作,以及照顧躺在床上腦性麻痹兒子的撫養壓力,仍然堅持要陪伴獨孫子恩來台南參加成果發表會。

  子恩的母親癌症過世,子恩的爸爸在基隆做洗船工,子恩從小學一年級被接回花蓮西林村生活學習,到現在5年紀。子恩的阿嬤肩負教養責任,阿嬤說:「我很嚴格,但也提到子恩弱視又玩手機變成近視了!」這隔代教養又是面對子恩爸媽不在身邊,而且子恩身體有隱疾的唯一獨孫,阿嬤管不動,找老師,一度子恩不寫功課被老師拒絕來參加成果發表會,經過協調改善後,阿嬤跟著子恩和林程熹老師帶的拍攝團隊,11月28日從花蓮萬隆鄉西林村的西林國小出發,走南迴鐵路到台南成功大學參加「看見家鄉」的空拍機攝影成果發表會,排演練習等待。

  林程熹老師在成果發表會後要帶大家去吃一頓牛排大餐,但是這一個人的餐旅費是80元,他計算著節省著幾天的餐旅費用,就是希望能讓小孩有個歡樂的happy ending刺激經驗,再回家。

  「老師,這裡怎麼躺著這麼多人,我們部落是喝醉酒才躺在路邊」「那路人走過去會給麵包,你看那邊躺著的前面有5個麵包,我以後就來躺著就有麵包吃!」小孩七嘴八舍小聲的和老師議論他們眼前躺在地下道內的許多「臥街遊民」風景,林程熹老師描繪花蓮西林村小朋友看見的差異,在部落喝酒是風氣,常見路邊有醉倒部落的人,但是台南府城地下道竟然會躺臥在地蜷曲的人,還有人給麵包。林程熹帶著小孩從旅館要走去成功大學路經車行地下道時看見這一幕時的發問此起彼落,差異,家鄉?他城?不斷的有比較,有衝擊,林程熹思索著解釋,在生活裡的家鄉部落,透過空拍機的俯瞰「看見家鄉」,走到部落外面,東部到西部,鄉村到城市的「看見家鄉」很多的不一樣,孰優孰劣?如何去理解又如何梳理「看見家鄉」。

  「看見家鄉」是個複雜的議題,西林村是太魯閣部落,約莫400多戶,但空屋、老人在鄉務農耕作,年輕出走做工,隔代教養,階級複製,人口外移問題是持續嚴峻。

  林程熹一方面帶著小孩進行空拍機對著部落「看見家鄉」和延續性的「城鄉交流的」行動教育的影片拍攝課程。一方面看著城鄉社會結構的消長變化劇烈的,西林國小108學年度學生70人,比去年少了7人,一成以上的流失速度,而人口大量外移的問題衝擊生活便利性,將加速惡性循環,上週西林國小旁邊的加油站整個裁撤了,以後加油很不方便,要到更遠的地方去了,其實四年以前西林村邊不遠處曾經有一個7-11店,但後來就關門了,人少消費力不足,生活不便,不便又走更多人?

  「看見家鄉」看見方方面面……

 

作者為台北電台主持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