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講一個觀念,這點是很多人都有誤區的觀念,天氣不好的減收,會造成產地收購價上漲。以一般人的直覺來講,當然是這樣,但實際來說不一定會是這樣的結果。
典型供需曲線的模型之中,沒有辦法把品質這個因素放進去,但現實世界的農產品是有品質,是有市場競爭的因素。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中國市場去年的智利櫻桃因為氣候的影響,品質跟產量都不好,產量雖然下降了,但品質不好,整個市場買氣不佳,最後一大堆智利櫻桃在中國都賣不去,只能放在批發市場爛,而在中國市場多數的智利櫻桃品牌是屬於先賣後結的寄賣方式,所以最後回到智利農民手上的價格就很淒慘。
而今年智利櫻桃產況正常,但品質非常好,甚至可以跟紐澳的櫻桃相比,在中國就賣的非常好,最後結回去的價格就很好。
因為我有出口美生菜,所以11月12月會往雲林跑,去年就遇到一個種花生的農民跟我說,他今年種花生虧錢,他說他今年一分地收不到350斤,花生又收到之前8月底豪雨的影響,品質不好,盤商願意收的價格一斤只有27。
這樣一分地收起來不到一萬,想當然而是虧錢的,但品質不好農民自己也知道,外觀上面雖然看不出來,但花生剝個半斤,多少就有個底了。
所以減收真的產地收購價格就應該漲嗎?
價格是由市場的需求量跟能被市場接受的產品所形成,市場的需求量當然是一個變動值,如果在菜市場買到的都是飽滿又大顆美味的花生,當然會增加需求,帶動市場的需求量,如果都是又小又貴,購買的意願當然減少,市場的需求量當然下降。
市場的需求量少,自然會回去壓迫供應價,自然就會造成價量齊縮的狀況。
台灣的農產運銷學,主要學習的都是許文富的農產運銷學,在這本書裡面關於農產價格的部分,主要是以穀物來做模型,穀物就以供需為主,品質造成的因素就很小。
他的農產價格的部分不適用於園藝型有分品質且需求競爭的產品。
但可惜大多數人學的農產運銷學都是這樣的理論,所以當官員說出總產量減少多少,價格應該要漲,會講這種話時,就說明他們缺少實務的經驗。
以今年來說,花生進口的配額足足有10357公噸,最後只進口3469公噸,用3469再乘以1.5(花生片跟帶殼花生的轉換比例1.5),也才進口5200噸花生,進口配額的一半。
連便宜的進口花生都不用不到,這代表什麼事情?代表今年需求很低,就算進口花生很便宜,就算配額還很多,但大家用不到,所以有些廠商花了1公斤30多元買配額,最後卻沒進口,進了賣不動,不是更虧?
所以當本土花生品質又受豪雨影響,品質不佳,再加上需求降低,就算是減產,價格也不可能會高。
再加上台灣花生的產銷結構當然也有問題,所有的花生脫殼場都是合作社的,農會一家都沒有,也就是公部門能掌握的加工產能是0,完全都壟斷在私人的合作社裡面,假設合作社有不當的暗盤聯合壟斷時,也沒有其他加工產能能對抗,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這就是從過去到現在都用發錢的方式來解決的後果,現在也是繼續發錢,就會改善嗎?
供應我百香果的農民跟我說,他這些年能賺錢,都是因為宅配的興起,讓產銷的模式改變,讓他可以不用送百香果去一二市被人家宰,如今他送一二市的量只剩一兩成,剩下都是宅配或是讓我這種幫他賣的人賣,至少價格都是固定的,不用擔心今天拍賣一斤80,明天一斤50的狀況,以前農產品的交易就只能是批發市場跟行口。
宅配通路破壞了,配發市場跟行口掌握的銷售模式,宅配的興起造成運銷通路的改變,果農的得利就很明顯,從蓬勃發展的宅配水果,就可以很清楚這個模式提供了許多果農拍賣市場、行口以外的另一條路。
能幫助這些果農的是哪一公頃2000的生產給付嗎?還是農委會的一斤多少的保價收購呢?
台灣的產銷結構的問題當然很多,所以才需要花時間跟心力去改善,但如果遇到問題,不是政府出來收購花錢,就是菜蟲壟斷,張家控制盤價,用這些方式去處理問題,哪問題當然不會解決,只是不斷的重複而已。
你還記得105年執政黨高喊抓菜蟲,最後抓了一個紅蘿蔔還剩300噸的盤商的笑話嗎?從30年前郝伯村開始喊抓菜蟲,只要出問題就怪抓菜蟲,抓了30年,一個菜蟲也沒抓到。
最後那盤商當然沒事,只是很倒霉而已,同樣的事情發生第一次是悲劇,第二次是鬧劇,最近花生的議題以及相關的發錢解決,說明這些鬧劇不斷重複上演。
作者為知名評論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