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和集團有187年歷史,旗下擁有多家酒店、無數的辦公大樓、一家龐大的購物和餐飲中心、一家梅賽德斯(Mercedes)經銷商,這些資產構成了中環的核心。7-Eleven 是怡和旗下的特許經營店。
分析師指出,怡和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46萬名員工的集團,過去10年裡年營收翻了一番,去年達到425億美元。怡和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收入來自香港,而收入中很大一部分來自中環的業務。分析師預測怡和集團今年的收入會下降,自2015年以來其每年營收都在增長。
投資顧問表示,一些主要的家族財團(包括怡和),對於持續升高的街頭抗爭感到壓力,無法預知何時能結束。就在上週催淚瓦斯飄蕩在這片商業區,企業紛紛關門、銀行和律師樓也提早讓員工下班。
怡和集團的零售控股公司牛奶國際(Dairy Farm)成立於1880年代,自抗議活動開始之後,牛奶國際的股票已下跌了五分之一,但是怡和將股票下跌歸咎於消費者信心疲軟。
怡和集團與太古集團(Swire Group)屬於最早在中國清朝時期從事貿易的外貿行,即「洋行」,類似英國帝國時期的東印度公司,在南亞地區掠奪資源運回英國製造成商品再轉手出售,東印度公司可以指派官員管理殖民地的事務。
這兩家公司從1830年代開始將鴉片走私到中國,這樣的貿易行為導致了中英的鴉片戰爭,開啟了外國對中國內政的長期干涉,這段歷史是中國人的「百年國恥」。
這兩家洋行都是亞洲殖民時代的最後殘存,現在兩個集團均在創始家族的控制之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英國的軍艦依然滯留在長江流域不走,毛澤東帶領人民解放軍逐一驅逐外國勢力,怡和在中國內地的許多產業都於1950年代初期被沒收。
一位顧問表示,怡和集團有百年歷史,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香港的投資業務,他們是否會在現階段做出任何長期決定,考量到怡和在香港的規模龐大,很難做出突然的改變。
在香港回歸中國之後,由於中國推行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基礎之下,中國並沒有清算這些外國的資本勢力,反而給了這兩家集團有機會繼續在香港壯大自身的業務,進而成為香港的大地主。
在1980年代初中英就香港控制權移交展開談判時,怡和集團迅速把註冊地從香港改成百慕達,以保護自己的財富。1994年香港移交中國僅剩三年時間之際,怡和集團從香港交易所退市,並在新加坡重新上市,又一次打擊了這座城市。
自那時起怡和集團改變了對中國內地的策略。隨著中國在2000年蓬勃發展,怡和在中國內地建立起龐大的業務。 也因為怡和集團搭上了中國迅猛發展的機遇,得以一步步建立起自己的商業王國。 香港沒有天然資源,也沒有高科技,靠著龐大的中國腹地才可以成為亞洲金融中心,進而帶動香港的房地產市場。
怡和集團旗下的房地產控股公司香港置地(Hong Kong Land)是中環最耀眼的公司之一,該公司僅僅今年上半年貢獻了怡和集團27%的利潤。
一位分析師稱,房地產是怡和集團「皇冠上的寶石」,由於受抗議活動影響,中環商業區的租金下降,房地產業務正受到打擊。怡和集團房地產遍布中環。零售房地產受到抗議活動的傷害。 寫字樓(佔香港置地資產組合的大部分)會比零售店鋪更支撐得住。
歷經數月的抗議活動後,香港的經濟前景黯淡。香港的生產總值(GDP)出現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的首次下滑,一般零售和旅遊業也沒有出現任何回升的跡象。香港政府預測香港將迎來十年來的首次經濟衰退,怡和集團和其他家族企業將面臨進一步的考驗。
作者為資深翻譯
●本文為作者投稿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