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眾黨的快速發展並非偶然,它的出現及支持程度,反映理性的台灣人民已漸漸跳出大黨框架,試圖尋求多黨參政,以平衡政壇聲音。必須得說,繼中華民國創國、解嚴、幾次政黨輪替後,這是一個台灣政治啟蒙的新階段。「除了大黨惡鬥,是不是有第三條路?一條和平且理性的路?」正是這樣一個想法使台灣人民意識到,「非綠即藍、非藍即綠」不是絕對,民主事實上給予人民多元的選項,也包括用選票表達抗議政壇醜態的力量。
不僅人民,就連線上大小黨都支持這樣一個理念。不論是時代力量試圖與中立的民眾黨合作、對民眾黨善意喊話,抑或郭台銘公開表達贊同民眾黨價值,親民黨宋楚瑜也與柯文哲友好相待,甚至國民黨總統候選人張善政對政黨票投民眾黨也表示歡迎,民進黨的正統元老們也樂見清新的政黨能有一席之地,這樣溫和友善的政壇現象,在這些年混亂與陰謀交雜的台灣,是難得的一片小綠洲。
中華民國建國百餘年,從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後來用選票下架貪污官員等創舉,至今發展到重視政治制衡,這是不能抹煞的驕傲。中華民國的選舉制度向世界證明台灣人參與政治並非盲目偶像崇拜,打破「華人不能沒有皇帝」一說。
然而,當台灣各界漸有理性啟蒙共識的同時,民進黨的新潮流並不樂見於此。意識到民眾黨的存在對民進黨的獨大統治構成威脅,於是對民眾黨的砲火猛烈,情感綁架的抹紅政策、毫無根據的抹黑誹謗、延攬媒體斷章取義等,曾出不窮,攻擊柯文哲比執政還擅長、監督台北市政府比治國還勤奮。
蔡政府勞師動眾,用盡資源打壓一個小小的、剛成立的政黨,不禁令人笑話:蔡政府是多害怕民意啟蒙?多擔心平衡治國與多元聲音?
而蔡政府越是緊張小黨崛起,越是證明了政黨票的力量,接下來的2020總統大選,政黨席次的結果將是一張檢視中華民國民主發展是否成熟的成績單。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本文為投稿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