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簡秀枝/丹奈爾四重奏第三年擁抱音樂鐵粉

 

  丹奈爾四重奏(Daniel Quatuor)的巡禮之年,2019已經進入第三年。我從北京趕回來,一下飛機,直奔音樂廳。因為一連六天的音樂會,我已錯過四天,11月11日晚上希望歸隊,享受這群音樂老天使,每年在表演廳的鵲橋相會。第一次知道蕭士塔高維契(D.Shostakovich)的四重奏,是那麼淒厲絕美,是這個「丹奈爾四重奏」音樂團體,教會了台灣的樂迷。

  魏因伯格(M.Weinberg)這位悲情冷門的蘇俄作曲家,也是透過該團體的引荐,台灣樂友,逐漸認識,從此大家聽上癮了。這兩年,加入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曲目,果然,讓色香美味更具全,讓樂友賞樂更多元。鵬博藝術老闆徐鵬博,是個怪咖,敢把弦樂四重奏,以馬拉松方式,連排六天滿,而且連續三年,年年都舉辦。票房壓力之大,無以名狀,不過對有心的樂迷來說,進階式的聆賞,非常的物超所值,作曲家的內心世界,用這種連續方式,更被剖析挖掘,意義非凡,而四位樂手,融入技巧與天份,把曲子詮釋得極到位,大家一聽就著迷,成為音樂知音,欲罷不能。

  今晚票房雖然只有六成滿,但都是鐵粉。演出從蕭士塔高維契寫給弦樂四重奏的兩首作品開始,一首是悲歌(Elegy),發想自感傷詠嘆調,極具歌唱性;另一首為波卡舞曲(Polka),撥弦的輕快、幽默,餘音繞樑,動聽不已。接著,魏因貝格的《第十四號弦樂四重奏》,正是作曲家莫名的牢獄之災下的悲懷情愁。出獄低迷心境,點滴陳述,誣陷入獄的羞辱,讓健康惡化,縱使藉由作曲來轉移心境,但委曲求全,難以真正釋懷。五個樂章的曲子,有弦樂手之間的激動對話,也有喧天震武,展現屏息張力,更有沈重憂鬱,傷感抒情,叫人五味雜陳。

  最後貝多芬《第十三號弦樂四重奏》,他晚年又聾又病下的絕筆之作,嚴謹中見細膩巧思,藝術成為他唯一的精神依託,聽來格外傷感,感觸良多。我喜歡丹奈爾四重奏的音色,樂手的專注投入,更愛這種「鵲橋相會」的每年音樂馬拉松之約!

 

作者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