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李家同/美國獨立的那些事!

現在的美國

  要說在現今世界上,誰是最富有、最有影響力的國家,那一定非美國莫屬,可以說全世界幾乎所有的人們的生活:娛樂、流行、科技、經濟、武器……等,只要你能想到的,都會受到它的影響。既然它這麼重要,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要更了解它呢?這次我們就來聊聊美國誕生的故事。

英國的北美殖民地

  美國誕生於兩百多年前,它原本是屬於英國的殖民地,或者更準確地說,是英國人在北美洲建立的殖民地。英國人大概在西元1580年左右就開始在北美洲建立殖民地,這個過程並不容易,他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一直到西元1620年左右才真正成功,而這個時間點,其實就是我們之前談過的英國內戰與光榮革命的時代。

  在這段英國動亂時代中,許多追求自由的英國人,選擇離開英國來美洲發展,雖然辛苦,但他們總算建立新的家園,到西元1700年代時,這些殖民地已經多達十三個,分佈在北美洲的東岸。

獨立前的競爭者與衝突

  在英國人正忙碌於北美洲殖民的同時,法國人也不遑多讓,亦在北美洲開始拓展他們的殖民大業,差別在於,他們的殖民計畫並不沿著海岸發展,而是沿著北美洲北方的海灣與河流深入探險。

  這是因為法國人主要目的不是移民,而是獲得美洲印第安人(美洲的原住民)狩獵的野獸毛皮,帶回歐洲販賣,對移居美洲沒那麼重視。因此他們一到了北美洲,最先是建立貿易的據點,換句話說,這些法國人與英國人相較,他們與印第安人之間比較是互惠、同盟的關係。

  由於英國人與法國人同時都在北美洲發展,雙方會發生衝突,可說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想想看!當英國的移民者想要獲得更多的土地、開拓莊園,而法國人則與印第安人聯合起來,阻擋英國殖民地的發展,結果會發生什麼事呢?

  結果就是在西元1753年,英國與法國之間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場戰爭被稱為法國及印第安人戰爭,戰爭一打就打了七年,所以又被稱為七年戰爭,英國獲得了最後的勝利,從此注定北美洲歐洲人與印第安人之間的關係,不是合作的貿易夥伴,而是奪取土地的競爭者。

七年戰爭的代價

  雖然戰爭勝利,但英國人付出不小的代價。開戰前,英國政府的債務大概是七千萬英鎊,戰爭結束時,它的債務增加將近一倍之多,高達一億三千多萬英鎊,每年光是繳這些國債的利息,就得花費英國政府一半的收入。此外,戰後從法國獲得的新殖民地土地也需要增加人力維護,也就是說這場勝利還沒來得及帶給英國利益之前,就可能先讓英國破產了。最後,這些債務雖然沒讓英國政府破產,但是它造成了另一個更嚴重的後果:殖民地與英國的決裂。

合理的暴政

  由於戰爭產生的巨額債務,英國政府不得不開始積極面對一個問題:殖民地究竟應該為了政府的運作付出多少稅金?其實早在戰爭爆發以前,英國就想對北美的殖民地徵收稅金,畢竟要營運一個政府需要很多的費用,例如軍隊維持就是一件很花錢的事情。只是在戰爭爆發前,英國本身還能夠支付得起這些費用,因此他們對於稅收並沒有那麼嚴格的要求。然而,戰爭結束後問題不同了,因為這一場戰爭是英國為了殖民地而打的一場戰爭,所以對英國政府來說,請殖民地的人多支出一些費用,支付戰爭的債務,在政府看來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事。

  就在這樣的前提下,許多相關的稅法如雨後春筍地接連出現,稅金的名目非常多,例如徵收貨物的稅金,在北美殖民地上生活的人們,許多日常用品都需要從歐洲進口,而許多產品也需要賣到歐洲,那麼英國政府就從這些貨物中抽取稅金,如糖稅、茶葉稅等。像這樣的稅金還算合理,英國後來對殖民地頒布一種稱為「印花稅」的稅法,那就相當不合理。所謂的印花稅,簡單來說就是對所有印出來的刊物徵稅,例如印刷出來的書籍、報紙,或者是你要跟政府申請的文件,甚至你要寄送信件的信封,都要被徵收稅金。

爭端的核心

  不過,稅收本身並不是問題的核心,北美殖民地的人民也不全是因為稅收很多而感到不滿,更多讓他們忿忿不平的是,他們在英國竟然沒有任何的「話語權」。會有這樣的權利概念,是因為此時英國已經發生過光榮革命,政策決定都經議會通過,但是英國議會當時還不是全部人民直接選舉產生;換句話說,殖民地的人民在國會裡面並沒有代表他們的人,所以對他們來說,這些法案,感覺上就像是外面的人強加於他們身上的稅收,無論背後的理由是不是合理,殖民地的人民總是感到不滿。

  另外一方面,殖民地有很多迫切的需求,如擴張土地的需求,這會與原住民衝突,衝突需要國家軍隊的支持,向英國爭取這些支持,就得曠日費時地跨越大西洋才能傳達;另一方面,對國會來說,派軍隊解決衝突,又得花更多的錢,這是國會不樂見的事,所以它不但不會幫忙,反而還提出限制移民者繼續往外開拓土地法案,要求殖民地不可繼續侵入印第安人領土,避免戰爭發生。

  說到底,大西洋兩岸的英國政府與殖民地間,關鍵的問題是,遠在天邊的政府沒辦法理解殖民地的需求,畢竟政府議員們不生活在殖民地上,沒辦法感同身受;對於殖民地人來說,無論是政府是議會代表或是國王代表,遙遠的這些人都不能回應他們的需求,最後都是暴政與壓迫的來源。可以預想,如此的發展只會讓殖民地人民對英國政府感到愈加不滿,最終埋下戰爭以及未來獨立的導火線。

從衝突到戰爭

  其實啊!北美殖民地的人民想要的就是一個可以符合自己需求的政府而已。但在當時的條件下,英國無法達成這樣的期望,而殖民地不斷傳來的抗議活動,在政府眼裡看來,就像是要叛亂似地十分危險。所以每次只要殖民地有抗議的活動,英國就會派出軍隊來進行鎮壓、逮捕與處罰,而下一次殖民地人民又會增加反抗的力道,從原先和平的示威抗議,變成拒絕、銷毀英國的商品,直到開始組織團體反抗國家。

  可想而知,最終結果演變成英國派軍隊鎮壓殖民地,而殖民地組織的團體則演變成軍隊,去反抗政府,就這樣兩邊展開一場混亂的戰爭。這場殖民地的戰爭,對英國政府來說,問題很簡單:讓殖民地服從政府的命令;但殖民地就顯得十分混亂而缺乏明確目標,戰爭初期,脫離英國的這種想法,甚至還不被大多數人所認同,內部的各方意見差異大到有內部分裂的危機。

  更明確地說,這些剛開始反抗政府的人們,不清楚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只知道,對遠在大海另外一端政府,他們已經無法忍受,但是要政府該怎麼做呢?撤回稅法?減少開拓土地的限制?拒絕壓迫人民的英國軍隊?希望英國軍對能協助開拓殖民地?這一長串的問題,殖民地人不清楚答案,提出來各種想法更是十分矛盾。

獨立必然的《常識》

  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殖民地總算開始凝聚出真正的目標:獨立,建立自己的政府。因為這一切的問題根源,在於政府總是不符合人民的需求,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自己建立自己的政府,才能隨時因應人民的需求,做出適當的調整。有一本書可以代表這種想法的興盛,這本書叫做《常識(Common Sense)》,作者是湯瑪斯‧潘恩(Thomas Paine),書中指出,當政府沒辦法達成人民的願望時,人民就有權爭取屬於自己的權利;後半段更乾脆直接講明,這個無法達成人民期望的政府,就是以軍隊鎮壓北美洲抗議的英國政府,北美洲的人民不該像一盤散沙,應該聯合起來,建立屬於一個自己的國家。

  隨著《常識》一書的出版,激勵北美洲殖民地在1776年7月2日的一場殖民地聯合議會中,宣布脫離英國獨立,並在7月4日通過有名的《獨立宣言》,向世界宣告自己即將成為一個新的國度:美國,而7月4日這一天,就成為這個新生國家的國慶日。從這樣的背景來看,我們可以知道,北美洲獨立戰爭最後的贏家,大概不可能是英國,因為戰爭不是英國對抗入侵者,而是要面對一群追求獨立的新族群,這些人不只有獨立的條件(海洋阻隔的天然環境),也有獨立的決心(《常識》的倡導、《獨立宣言》的簽署)。

  這樣一個不願意繼續被支配的海外殖民地,對英國政府來說,再去守住它,只是不斷增加支出的黑洞,當戰爭的花費超出了政府願意負擔的程度時,它很自然地就放棄了殖民地的所有權。於是,經歷了7年多的慘烈的戰爭,在1783年,英國與北美殖民地聯合的代表,終於在巴黎簽訂合約,承認北美洲殖民地的獨立,承認了美國的存在。

後話

  故事說到此,北美洲的人們已經爭取到了他們的獨立,然而,還有很多問題尚未解決,我們只說了獨立的理由與過程,可是美國的新政府還不完整,在對抗英國的過程中形成的只是一個暫時的聯盟,我們今天看到的美國「聯邦」政府,得等到6年之後才會出現,但……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