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台灣企業的顯學之一:接班問題。在許多家族企業的接班爭議浮上檯面,以及指標企業出現接班斷層困擾後,愈發受到關注。
這段期間,最引人矚目的當然是台積電完成交班,一代領導功成身退,二代雙領導看來不負所托。而今年最迅雷不及掩耳的交班大戲,則非鴻海莫屬。
每每看到出現接班困難的企業,一代領導交不了班的理由,頻頻怪罪二代無法恪遵公司初創精神,或背離公司經營目標,讓一代不放心。至於接不了班的二代,動輒歸咎於上一代的影子過於龐大,名義交班,實則戀棧,死不放手。
為數眾多的本土企業,老的對小的不放心,小的說老的不放手,雙方僵持,造成台灣企業領導平均年齡高度超標。
我認識一位一代企業領導,年近八十,身居副總經理職位的兒子,已經被父親實質賦予業務之外的所有經營決策權。兒子一心想翻新企業外在形象,大力推動除舊布新,父親雖然認為兒子操之過急,卻生怕落人死不放手的口實,刻意隱忍。
直到兒子執意要換掉既有的企業標誌(logo)幾十年前以一代領導的大頭照片為藍本發展的設計,兒子覺得老舊過時、缺乏意義,花錢請人重新設計了幾組新logo,全都沒有創辦人的頭像。
當兒子提給父親的時候,老人家就一路生悶氣生到現在,因為做父親的實在找不到什麼一槍斃命的理由,可以要求沿用舊logo,但要老先生就這樣接受自己的形象跟公司一刀兩斷,他心有不甘。換新logo的事情,被他用各種藉口拖著。
創辦人難以割捨對公司的感情,畢竟,投注一輩子打造企業種種,一枝草、一點露,處處是回憶。到了最後,創辦人經營的根本不僅是事業,而是他本身的存在價值!
台灣企業一代的尊嚴榮辱在此,豐功偉績在此,人生目標在此,精神寄託在此,他們把自己完整投射到企業,用心之誠,用情之深,用力之大,未白手起家者不易理解。
這正是台灣一代企業主,不只中小企業,連大企業亦然,需要被諒解之處,當年歲已高,非得讓出權利時,他們讓出的怎麼是一個組織而已?他們讓出的是自己的存在價值。
問題的核心直指人性中基本的佔有慾與支配慾,這兩種慾望交互作用下,企業很難不成為放大版的創辦人。久而久之,令一代不捨的,並非企業的規模、員工、產品、營業額,他們真正捨不得的是自己。
把公司交給二代,形同把自己交出去。好吧,迫於形勢也罷,臣服於歲月不饒人也罷,交就交,可心中千百個委屈,表面上,怕二代把企業弄得「偏離初創精神、背離經營目標」,實則恐懼一手帶大的企業不再像自己了。
台灣一代創業者之所以推遲交棒,之所以退而不休,之所以老驥伏櫪,之所以班師回朝,其不可明說的insight便是捨不得自己。
坦白說,掌權者越自覺捨不得的企業,越難期待永續,因為它總是在過往的榮光中佇足,推拒進步,一如垂垂老者在戀戀不捨中躊躇不前。台灣在探討產業轉型難題,在研究生產力與創新力下降,在憂慮優質領導青黃不接的時候,應該誠實面對一代緊抓不放的現象,切勿倒果為因,一味苛責二代接班不力。
看看台灣各個舉足輕重的產業公會、協會、聯誼會,掌握發言權的盡是所謂大老,有權分配資源的全屬耆老之流,簡直跟日本一個模樣,一樣是「白髮治理」。老人家不願早退,年輕人如何早熟?
白髮治理的主要麻煩倒還並非一般認為的觀念保守,其實秉持謹小慎微或一動不如一靜的保守風格治理公司,有何不可?誰說在網路時代所有企業都應追逐新創轉型?白髮治理真正貽害公司營運的地方,是一代總是在「欽點接班人不爭氣」的放大情緒中哀怨不已,不斷自我暗示退不了、不可退。
此種心態,我稱之為「康熙情結」,意思是怎麼看自己的下一代,就是不成材,不但不敢下放治理權,而且會變本加厲的集權。
康熙運氣好,棒子交給勤政自律的雍正,可康熙不會曉得他的接棒者為了整治他留下來的一攤子爛糊,嘔心瀝血,死而後已。
我所接觸的台灣白髮治理者,普遍存有康熙情結,已經預設二代當不了雍正,他們在為公司拼最後一口氣的同時,也毀掉了接班人的領導權威以及復興機會。
白髮治理者到底應該留給接棒者什麼?留下自己不可撼動的的原形原貌?還是留下足以承襲數代而不衰的⋯⋯品牌!
很可惜,大多數一代拼老命經營企業時,在永續這個議題上劃錯了重點。把龐大的自我樣貌投射到公司治理,雖然滿足了佔有慾與支配慾,但一代的自我再怎麼龐大,於告別人生舞台後,也僅能以精神的型式續存於公司組織內,對二代持續進行情感勒索,箝制任何破壞式創新的可能,牽制所有改弦更張的企圖。其結果,毫無疑問地,一代辛苦建立起來的事業,被不爭氣的二代敗掉家業,外界經常如是解讀無法永續的企業體。
品牌,才是一代需要戮力打造的。消費者對企業與其經營者的一切印象,全部歸結到品牌身上,我為這個聚焦現象特別發展出「品牌記憶帳戶」的概念,用來說明企業經營所該著力的方向。
同理,社會大眾對企業創辦人的記憶,會隨時間而淡忘,卻會記得有在努力經營的品牌名。舉例,你記得google的創立合夥人是誰嗎?二十年後,你的子孫輩應該還會知道台塑,但很可能不知道王永慶。
現在仍在第一線的一代,聽我一句,停止把自己的人格灌注到企業體,開始建構具有獨立個性的品牌。
希望,半個世紀後,台灣有許多大家喜好的品牌,在這裡永續,在世界露臉。而不是只有一代創辦人的名字,存在企業史料中。
作者為資深品牌專家
●摘錄自品牌原來如此,原文分享於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