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go

Jack Dai/什麼才是真正的同理心?

    偶有朋友會因臉書上相左的意見而問我「你的那個臉友為什麼會這麼說啊?是白痴嗎?」

    簡易說明後,除了極少數人外、多半說了等於沒說,因為不分左右、藍綠、正反,根本還是「同理心」這回事:沒有同理,沒有理解。

    名生物學家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說道:「共情這種看似不利繁衍的特徵,是人類的天性之一,而這種天性的基因會被遺傳下來,正是因為共情有利於社會運作,是人類文明的基石。

    除了能幫助我們進行有效的分工合作,並能維持人類對於公平感的需求,當然,還有約定俗成的道德演進。」

    所謂的「共情」就是換位思考、理解他人感受的「同理心」,產生同理心需要付出時間(去了解),還得有足夠的想像力。

 

    想必你身邊(或網路)也有一些讓你覺得缺乏同理心的人 存在,他們的無情讓你很得牙癢癢,就算其中有些人引經據典、長篇大論,你讀完後也只覺得是bullshit。

    你無法理解、也無法感到被理解,所以你也無法思考他的論述有何意義。沒辦法,這就是人,一種基於非理性而努力理性的動物。

    然而好消息是,從環保意識抬頭、社會運動團體的普及這點來看,事實上人們對於與自己沒有利害關係的一切更能感同身受,換言之,這個世界比過往更有同理心了許多。然而,這時同理心的課題就從「有沒有」、推進到了「有多深」了。

 

    深度與廣度是比較級的詞彙,在非問券式的評分上,同理心難以量化,然而我們依然可以明確認知到「某某某比較有同理心」的感覺。

    輔以市場供需的邏輯:「當一個物品供過於求、不再稀有時,它的價值會因此下降。」換言之,當同理心普及時,同理心之於人們的價值感與帶來的效益也隨之降低。

    這個感受的根本來自於人腦的機制:當一種渴望被滿足後,對於同樣的滿足、人腦會變得遲鈍或提高滿足點,所以人滿足會消退,甚至變得更不容易滿足。

    因增加使用量而滿足感下降的效益,就是經濟學上的「邊際效益遞減」。

 

    然而相反的,當一般性同理心因普及而價值下降之際,「更高級的同理心」就變得有價值。

    而所謂更高級的共情,可以定義為「更深更廣或更感性中還能維持理性」的同理心,這是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給我們的想像是:因為更多人在關心其他人的處境,但關心與理解的程度差異不大,容易落入同情的義憤填膺,也因此,我們在給予同理的同時、若能保有原本的理性判斷,我們更能在面對觀念相左的時、保持冷靜與判斷。

    反之,就是常見的「存好心、辦壞事」或「做好事、害好人」的悲劇。

 

    當然,我們也千萬不能忽略人類這種情感豐富的動物的心理感受:知道,不等於喜歡;理解,不等於接受。更別提不知道與不理解了。

    法蘭斯.德瓦爾說得好:「科學並不能回答有關我們存在的問題,也不能告訴我們什麼才算美好的生活,或者如何構建一個道德的社會。」

    科學,是理性的極致;道德,是社會的文化背景,而美好呢,則是主觀又抽象的感受。有同理心,你才能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做一些你認為的傻事,還有究竟是什麼樣的幻滅、什麼樣的崩塌出現在他們眼前。

    這篇抒情文的主題聽來雞湯又老套,然而就是這麼一回事,願大家都更能換位思考、減少憎惡與標籤,因得同理心而閱人、曉天下。

 

 

作者本名戴于千,獨立創意代理商 Rules Creative 總經理,是個生意人,也是個讀書人。

●更多文章見作者臉書,經授權刊載。

●專欄文章,不代表i-Media 愛傳媒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