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在東漢靈帝統治的末年,朝政日漸敗壞,民間動盪不安。這時,鉅鹿(今河北邢臺)有一位名叫張角的人乘勢而起,號召群眾,以黃巾裹頭作為標誌,掀起一場席捲全國的動亂——史稱「黃巾之亂」。這場浩劫使整個天下陷入混亂,百姓民不聊生。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黃巾賊流竄各地,各州郡因兵力不足,紛紛張榜徵召義兵。在涿縣(今河北涿州),一名年輕男子看到榜文,長嘆一聲,神色間滿是壓抑與憂慮。他名叫劉備,乃漢室後裔,雖身懷志向卻未曾有機會為國效力,這份無力感令他心中久久不能平靜。
就在這時,一聲如洪鐘般的質問從背後傳來:「大丈夫當為國家出力,長嘆作甚?」劉備回頭,見到一位身材魁梧的大漢站在身後,氣宇軒昂,威風凜凜。大漢自報姓名,原來是張飛,家中頗有田產,且素喜結交英雄豪傑。得知劉備欲中興漢室之志後,張飛不僅讚賞有加,還主動提出願以家產相助,助劉備成大事。
二人相談甚歡,隨即前往村中的酒肆商討未來之計。不料,在這小小的酒肆中,他們又遇到一位令人過目難忘的大漢。他面如紅棗,鬍鬚如美玉雕琢,蠶眉鳳目,氣度不凡。他便是關公,特地趕來應徵義軍。他的剛毅與忠誠深深打動了劉備和張飛。
三人雖是初次相逢,卻因同樣的志向一拍即合。他們決定在張飛莊園後方的桃花林中結為兄弟,對天盟誓:「雖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從此,劉備為兄,關公為次,張飛為弟,三人以兄弟之情相互扶持,共同立志為國家分憂,為百姓謀安。
這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關公始終追隨劉備,與張飛同甘共苦。他們的忠義精神,為後世樹立了楷模。忠肝義膽的情義,不僅成為古代美談,更深深影響後人。
俗語有言:「朋友易得,知己難求。」在人生路上,能遇到志趣相投的夥伴,是人生幸事。尤其在現代,團隊合作更是成事關鍵。若能以信義為本,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彼此扶持,便能在亂世或困難中共創不凡事業。桃園三結義的精神,正是如此讓人動容,激勵我們珍惜當下的每段情誼,攜手前行!